基於這些原因,亞太國家不希望被迫在美中之間作出選擇。它們希望與雙方培養良好關係。它們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代價,而其他亞洲國家將盡最大努力,不讓任何單一的爭端主導它們與北京的整體關係。與此同時,這些亞洲國家視美國為在本區域擁有重大利益的常駐大國。當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美國打算對其亞洲外交政策進行「再平衡」時,亞洲國家的態度大體上支持,不過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明顯表態。讓它們感到欣慰的是,儘管特朗普政府提出了與友邦和盟友分擔成本和負擔的問題,但它也提出了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並宣布打算加強美軍的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

不過,這些亞洲國家也意識到,美國是一個全球超級大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廣泛的當務之急和緊迫的優先事項。它們的態度是務實的,如果緊張局勢加劇,或更糟的是發生衝突,不能自動把美國的支持當作是理所當然的。它們準備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捍衛自己的國家和利益。它們還希望美國明白,如果其他亞洲國家促進與中國的關係,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們在與美國作對。(當然,如果這些亞洲國家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它們也同樣希望得到中國的理解。)
日美「印太(印度洋、太平洋)構想」vs中國「一帶一路」
美中並不是唯一在本區域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主要國家;其他參與者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日本,鑒於其經濟的規模和先進程度,對本區域的貢獻良多。在首相安倍晉三的領導下,日本做出了比以往更積極的貢獻。
例如,在2017年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TPP)後,日本挺身而出,推動其餘11個成員國完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PP,簡稱CPTPP)。該協定彙集了太平洋兩岸的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亞太區域朝自由貿易邁出的一步。
印度也具備巨大的潛在影響力。在總理莫迪的領導下,印度作出戰略調整,宣布「東向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其他國家也期待看到這一政策付諸實施。東亞峰會接納印度為成員國,是因為其他成員國希望,隨著印度經濟的增長,它將更感悟到區域合作的價值。印度也是最初談判組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的國家之一。
RCEP是一項擬議中的自由貿易協定,旨在整合亞太區域所有主要經濟體,類似於將北美國家經濟一體化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現為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經過廣泛的磋商,印度去年決定不加入RCEP;其餘15個參與國則繼續推進這項協定,可是沒有印度,它不免打了折扣。
大多數亞洲國家都認識到,此類協定的價值超出了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收益。這些平台使亞太國家能夠相互合作,在彼此的成功中發展利害關係,並共同塑造區域架構和管理該架構的規則。這種區域安排必須是開放和包容的。它們不應有意無意地把任何一方拒之門外,破壞現有的合作安排,製造對立集團,或迫使各國選邊站。這就是為什麼CPTPP成員國為美國再次簽署協定敞開大門,也是為什麼正在努力組建RCEP的國家,仍然希望印度有朝一日會加入。
這也是亞太國家支持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提出的各種「印太」構想,以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區域合作倡議的出發點。許多其他亞洲國家認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是適應中國在本區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建設性方式。如果實施得當,並遵守財政紀律,該倡議的項目可以加強區域和多邊合作,解決許多發展中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的迫切需要。一些此類項目因缺乏透明度或可行性而受到批評,但沒有理由相信,該倡議的所有項目就一定會給各國帶來不可持續的財政負擔,或阻止它們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建立聯繫。這樣的後果也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它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發展新的區域安排,並不意味著放棄或忽視現有的多邊機構。這些來之不易的多邊安排和機構繼續為所有國家,特別是較小的國家提供一個共同努力、促進集體利益的框架。但是,許多現有的多邊機構迫切須要改革:考慮到當前的經濟和戰略現實,這些機構已不再有效。
例如,自1994年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結束以來,世貿組織要達成有意義的貿易協定已越來越困難,因為任何協定都需要其164個成員國取得共識,而這些成員國的利益和經濟政策卻是大相逕庭。自去年以來,世貿組織上訴機構因法定人數不足而陷入癱瘓。這是所有國家的損失,我們應該為改革這些組織開展建設性工作,而不是削弱它們的效力或完全繞過它們。
熱切的希望
美中兩國作出的戰略選擇,將塑造新興全球秩序的格局。大國競爭在所難免。但它們的合作能力才是對治國之道的真正考驗,它將決定人類在氣候變化、核擴散和傳染病傳播等全球問題上能否取得進展。
2019冠狀病毒大流行清楚地提醒我們,各國攜手合作是多麼重要。疾病不受國界限制,我們迫切需要國際合作來控制這場流行病,並減少對全球經濟的損害。即使美中關係大好,對冠病採取集體應對措施,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不幸的是,冠病疫情正在加劇美中之間的對抗,使不信任感加深,比看誰更高人一等,並不停地相互指責。如果疫情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的一個主要議題(現在看來似乎在所難免),情況肯定會惡化。我們只能希望,事態的嚴重性能使人們集中心思,理智地對待問題。
與此同時,亞洲國家正為對抗冠病,以及克服改善人民生活,創造一個更安全、更繁榮的區域的其他諸多難題,而忙得不可開交。它們的成功,以及亞洲世紀的實現,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中兩國能否戰勝分歧,建立互信,為維護穩定與和平的國際秩序作出建設性的努力。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