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加坡,不知道大家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麼樣的印象呢?是充滿高樓大廈、講求快速效率的國際金融中心?高大威猛的魚尾獅?享負盛名的樟宜機場?還是百貨林立的購物天堂?

樟宜機場
上述確實都是新加坡長久以來所建立出的國際形象,但你知道新加坡近年來更致力於成為「亞洲的文藝復興城市」嗎?隨著各種大型國家發展計劃的推動以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落成開幕,新加坡在21世紀以來逐漸站穩了「東南亞視覺藝術中心」的地位。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新加坡是如何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將自己打造為「文藝復興城市」!
相較於其他文化大國,新加坡是一個很晚才獨立的國家。1965年才宣布脫離馬來亞聯邦正式獨立建國。但在獨立建國之前,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早在19世紀初期便被英國東印度公司占領並開始了一連串的現代化建設。

1965年,新加坡首次舉辦升旗典禮
過去殖民時期所帶動的商業建設與基礎以及強調經濟至上的國家發展政策,讓新加坡在20世紀時快速發展,一舉成為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帆船酒店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藝術文化發展本是不受到重視的,任何國家建設計劃以及政策的制定都是圍繞著如何持續推進新加坡的經濟成長,但新加坡這樣的社會氛圍到了1980年代開始出現了轉變。
20世紀中後國際間陸續爆發幾場嚴重的金融危機,使得原本經濟成長率逐年攀升的新加坡也連帶受到了影響。這讓新加坡政府開始全面檢視既有的經濟政策,並思考要如何再一次的提升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
此外,隨著國際商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旅客來到新加坡,然而這些觀光客卻普遍將新加坡評價為一個「無趣」的城市,並在當時的許多旅遊雜誌以及遊記中評論新加坡是個「缺乏歷史與文化」的國家。為了改變如此的現況以及翻轉新加坡的國際形象,1988年在時任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建議下,成立了任務編組的「文化與藝術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邀請了包含有政府相關部門主管、學者、企業家、藝術家、建築師以及詩人等共15人,共同回顧新加坡自建國以來的文化發展狀況,並對推動新加坡於世紀末時成為國際級藝術文化中心的目標提出建議。經過一年的調查研究,在 1989年發布了《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

《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封面
《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細數了新加坡自建國以來的各項藝術政策與人文建設,具體地說明了現況的不足以及應該如何改善,可說是為新加坡整體的藝術文化發展打下十分紮實的基礎。
在該份報告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文化與藝術諮詢委員會將推廣與保存藝術與文化資產提升到攸關是否可以維持新加坡高度國際競爭力的層級。良好的藝文環境以及重視藝術文化教育,不僅可以大幅地提升公民素質,增加新加坡的品牌價值;更可以改善新加坡的居住環境,以吸引國際人才前來居住與投資,進而提升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這樣的論調使得藝術文化產業一舉成為影響新加坡國家發展的基礎之一,翻轉了藝術文化領域在新加坡長久以來的地位。在《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的建議之下,政府中的藝術文化行政單位逐步整合成立,以國家的力量來推動藝術文化發展,並透過資源的整合與人才的培育為新加坡藝術文化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1990 年代,新加坡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動作來強化國內的藝術文化環境,不論在硬體的建設或是軟實力的培養,乃至於行政組織的調整與制度的變革都愈趨完善。在這段期間,新加坡政府也開始陸續推動一些部級的計劃案,逐步地實驗與思考新加坡下一步的藝術文化發展走向。
在這十年之中,不乏許多具有實驗性質的館舍開幕,如:亞洲文明博物館、國家博物館藝廊和新加坡美術館】等,一來厚實新加坡的藝術收藏基礎,二來開始摸索新加坡需要何樣的藝術展示中心。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現貌
1999 年時逢《國家藝術發展報告書》發布十周年,新加坡政府除了檢視過去十年的成效外,更準備提出下一個藝術文化十年計劃。20 世紀末期,由網際網絡以及冷戰結束所帶來的全球化效應愈增強烈,新加坡要如何在這股浪潮中站穩腳步成為了一個迫切且必須的課題。
2000年新加坡政府頒布《文藝復興城市計劃》,全計劃共分為三階段,每階段約三年的執行時間,以十六世紀的佛羅倫斯作為參考對象,透過大力提升新加坡的人文內涵與藝文環境,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的國際交流中心。在每一階段的文藝復興城市計劃中都個別被賦予了不同的任務與目標,這項計劃不僅僅是要鼓勵藝術創作與藝術的普及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新加坡建立專業且現代的藝術商業市場,讓藝術文化在未來可以不完全仰賴政府的資助而持續地成長發展。具體的作為上,包含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國家藝術理事會共同開設相關學位與研究機構、設立獎學金培育藝術與文化行政管理人才的技術與管理能力,以及如大型的公共藝術計劃和新加坡雙年展等大型藝文活動,將藝術作為「輔助工具」應用於學科學習,提升一般居民於日常生活中接觸藝術的機會,也提供藝術圈生存與發展所必需的養分。
從結果來看,這樣的策略是十分成功且顯著的,近年來新加坡成為亞洲地區十分重要的藝術人才輸出國,不只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出現,亦培育出許多具有影響力的藝評家、策展人和藝術史學者,讓新加坡在東南亞藝術圈中逐漸具有強力的話語權。而根據2007年的調查結果來看,「願意購票參與藝術活動的人數」以及「過去一年曾參與至少一場藝術活動」的人口比率皆有大幅度的提升,而藝術人文產業的經濟附加價值從1996年與2006年相比,從5億5700萬新幣提升至9億7800萬新幣。新加坡本身的多元文化社會,以及《文藝復興城市計劃》帶來的效益,讓周遭國家的藝術從業人員願意主動且積極地前往新加坡發展,更進一步地為新加坡藝術文化發展帶來更多能量。

亞洲文明博物館現貌
2005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於國慶演講中宣布,要在新加坡獨立建國50周年(2015)時將現有的兩棟歷史建物——前最高法院和前市政大廈——改建為一座足以代表東南亞藝術的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2015年11月24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正式開館,成為東南亞地區展場面積最大的美術館之一。其擁有的完整且豐富的東南亞藝術收藏,讓觀者可以一窺十九世紀以降的東南亞藝術發展。隨著新加坡美術館的開幕,顯示著新加坡儼然已站穩亞洲文藝復興城市的地位。現在走在新加坡的街頭上,除了依舊乾淨整潔的街景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公共藝術錯落於街頭之中;各式各樣的文化與歷史館舍,隨時敞開大門歡迎旅人的到來。豐富且多元的藝文活動,以生動的方式向旅人介紹這片土地的各種故事。兩年一度的新加坡雙年展,更是東南亞藝術圈的一大盛事!
大家若有機會拜訪新加坡的話,不妨暫時走出百貨公司,一同來體驗看看不一樣的新加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