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儲備:創新的基石
新加坡以"精英治國"著稱,其人才文化也備受關注。
資料顯示,早在2018年,在高科技人員和企業儲備上,新加坡就有超過14.1萬名信息技術業人才,當中超過83%擁有大專以上學歷。
同時,全球頂尖的100 家軟體和服務公司當中,超過80 家在新加坡設立公司,其中15 家軟體公司在新加坡設立區域或亞太總部。而在公眾基礎教育上,在25歲及以上的居民中,受過中等教育及以上的超過70%,有著良好的技術素養。
同時,在良好的生活條件和較為寬鬆的移民政策下,新加坡如今的社會組成非常多元,有包括華族、歐亞族、馬來族、印度族等多個文化社團,這也為下一階段的社會創新提供了基石。
實際上,"人才匱乏"是京東數科看到的智慧城市在建設中4大痛點之一,目前社會需要既懂大數據、人工智慧又懂城市業務以及對政府很了解的復合型人才。目前,京東數科的城市業務正在搭建人才培養體系,有京東智能城市研究院專門孵化人才,而且通過跟一些比較知名的高校搭建聯合培養計劃,讓挑選出的學生參與實踐,最終具備理論水平和實戰能力。
"世界最聰明的城市"背後:對技術的崇拜
"追加對信息技術的投資"——這是新加坡的常規動作。
2020年4月和5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這兩家機構分別對來自109個城市的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涉及的城市環境問題包括健康與安全、交通、活動、機會等多個方面。在今年的榜單中,新加坡、赫爾辛基、蘇黎世分別被評為全球"最聰明"城市的前三名,而2019年的前三名分別是新加坡、蘇黎世和奧斯陸。

新加坡一直在智慧城市方面保持世界領先的位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很多國家開始財政吃緊、削減相關投資,但新加坡政府並沒有削減智慧城市相關的技術投資,反而於在2020年下半年宣布,決定增加30%對信息技術的投資。新加坡政府技術局(GovTech)宣布將在2020年花費約35億美元,高於2019財年的27億美元。
這很好地證明了新加坡當政者們超前布局的決心和意識。

新加坡繼續在基建領域大力投資
今天,新加坡在提前完成"智慧國2015"計劃的基礎上,又提出並深入推進其"智慧國家2025"的 10 年計劃,旨在進一步鞏固新加坡的智能化發展,將新加坡建設成為絕對的國際化大城市,重點促進信息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使政府的決策更具備前瞻性,除了通過技術來收集信息,更關鍵在於利用這些信息來更好地服務人民。
此前,谷歌在加拿大多倫多的sidewalk實驗就是倒在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服務於居民(人們對隱私問題太敏感),但新加坡卻能順利執行這一策略,某種程度上反映的是全民上下對技術的理解、對技術的信任感,當然,新加坡已經全民享受到了信息背後所帶來的新的服務這才是最好的"背書"。
而這種對技術的信任感的建立,絕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推進技術戰略,並讓居民切實體會到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明確知道自身的信息不會被竊取或者泄露,政府也在背後有著強大的監管制度。
在目前的智慧城市領域,阿里、騰訊、百度、平安、商湯、東軟紛紛布局,多種模式並舉:雲服務模式、系統集成模式、單點AI模式,但京東數科提供的卻是更全面的匹配頂層設計的智能城市作業系統模式,既提供了硬體底層服務,又打通了垂直細分的具體應用,最重要的是帶來了城市級Windows。
在國人普遍關心的安全問題上,京東數科希望盡力彌合這種信任的缺失,在數據共享和數據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京東城市自主研發的聯邦數字網關產品面向政府和企業客戶數據共享難等問題,通過使用聯邦學習、多方安全計算等先進技術,在傳輸安全、存儲安全、計算安全、部署安全多重安全防護機制下,做到在不泄露數據隱私、自有數據不出門的前提下,完成多方數據知識挖掘。
正是這種多項前沿科技的應用,使得AI系統能夠在滿足數據隱私安全和監管要求的前提下,更加高效準確地多數據進行保護和價值挖掘,從而對城市業務產生積極影響。
······
以上,無論是人文、技術還是理念,都是我們看到的新加坡在今天成為全球智慧城市之首的原因。我們見證其基礎設施建設的超前布局、應用的靈活性連接、人才的制度性培養、整體文化的長期打造,我們也從中吸取經驗,這將有效助力中國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中保持優勢,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強大影響力。
今天的國內,新基建之火越燒越旺,背後數十萬億的投資洶湧澎湃,而今天擁有強大科技能力的頭部公司如阿里、騰訊、京東數科、螞蟻金服、百度均大力布局這個市場,"新基建是最確定的下半場",也是最好的技術練兵試驗基地,在化解政府痛點問題上,他們必將是最積極最活躍的主力。新加坡已經成功了,成為了全世界城市發展的標兵,我們也有必要取其精華,在邁向智慧城市理想國度的旅途中,少走彎路,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