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土面積在1965年的時候為581.5平方公里,2018年則達到721.5平方公里。五十多年的時間裡增加了約140平方公里,其中除了因泥沙淤積等自然演變帶來的變化外,絕大部分新增國土都來自填海造陸。

新加坡的填海造陸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點。首先是填海的方式和理念經歷了由粗放到節約的轉變。最初的時候新加坡選擇在原有的灘塗沼澤地之上進行圍填,後來受技術進步影響,填海重心轉移到了主島濱海區。而隨著對生態環境重視程度的提高,離島圍填開始受到推崇,其中受此理念影響的最具代表性的項目當屬裕廊島和大德光島工程。而新加坡填海造陸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填海規模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增長,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的填海規模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然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其填海速率卻出現了負增長。但是進入21世紀後,新加坡的填海造陸規模猶如迴光返照般又進入了爆發式的急速增長期。造成填海規模變化的因素涉及經濟、社會、地理、政策和外部環境等諸多領域,因篇幅所限,下面本文將著重講解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和國家政策的製定對填海規模變化的影響。

從1965年8月初脫離馬來西亞聯邦開始,面積小,人口多和資源匱乏的新加坡為了解決失業率高和通貨膨脹嚴重的困難局面,制定了適應外部需求為主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這使得新加坡的國民生產總值持續穩定增長。而高速增長的經濟在解決失業問題的同時,亦推動了填海進程的快速發展,據統計,從1960年至1980年間,新加坡填海面積達到43.47平方公里(大體相當於1.3個中國澳門的陸地面積)。因為受到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向的影響,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將填海所得土地主要用在了與進出口貿易有關的項目中,比如新加坡在此時期就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貨櫃碼頭和在全球航空運輸中起到樞紐作用的樟宜機場。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波及,過度依賴進出口貿易和外資的新加坡結束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歷史,轉而進入了一個長期低速增長或稱之為「滯脹」的時期。經濟的下行趨勢對新加坡的填海主要有兩個方面影響。一方面是對填海規模的影響,在八十年代,新加坡僅圍填了6.9平方公里的面積,與上個十年相比,填海速率下降81.25%。另一方面則影響了填海所得土地的使用和功能劃分。當時新加坡為了擺脫持續走低的經濟形勢,實行技術升級,並開始籌建一批擁有高工藝、高附加值以及高競爭力的新興企業,1985年後其又將重點逐漸轉向優先發展通信、金融和諮詢行業。這使得新加坡為了便於商業交流,將八十年代為數不多的填海所得土地主要用在了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之中。

進入新世紀以後,新加坡為了實現將國家建設為一個朝氣蓬勃的知識主導型工業中心的目標,加快了填海的速度和規模,接連開啟了裕廊島新興工業區和大士新港項目。與此同時,由於商務和旅遊帶來的交通需求的增加以及居民趨向於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新加坡亦開始了對樟宜機場的大規模擴建和對旅遊娛樂項目的大範圍布局。而正是在不同發展需求的驅動下,新加坡填海規模如脫韁野馬一般進入了高速發展軌道,在21世紀最初的二十年時間內,新加坡完成的填海總量將近一百平方公里。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新加坡填海所得土地已占到了其現今國土面積的23%,而且隨著新加坡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和填海技術的日益成熟,新加坡的填海規模必將迎來無法預估的爆發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