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哥哥哈特利·穆茲(三級上士,Hartley Muze,26歲)是新加坡武裝部隊海軍首名非洲裔潛水員,而弟弟翰尼爾·穆茲(Haniel Humphrey Muze,19歲)將是我國首名非洲裔精衛兵。
他們的父母在1990年從非洲坦尚尼亞移居新加坡,在本地生了兩男兩女。
兄弟倆是土生土長新加坡人
哈特利是老二,翰尼爾則是老三,兩人在我國土生土長,是不折不扣的新加坡人,當然也得履行國民服役。

(左起)哈特利、他們的父親、翰尼爾、母親以及兩個姐妹。(國鋒報)
哥哥哈特利目前還在服兵役,預計今年4月才會完成服役。
哈特利之所以在25歲才入伍,是因為他走了一條比別人長的路。他中學畢業後,就讀於工藝教育學院,然後再去理工學院念書,畢業後才履行國民服役。
弟弟翰尼爾則從萊佛士初級學院畢業後,去年就開始服兵役。
他在基礎軍事訓練期間表現出色,並被挑選去參與為期38周艱苦的見習軍官課程。日前,他順利結業成為軍官,也是家族中第一個被委任為軍官的人。
新加坡武裝部隊軍訓學院3月11日舉行見習軍官結業典禮,翰尼爾是196名結業的見習軍官之一。
他在結業典禮上被授予少尉軍銜,也是結業典禮的第二負責人。

翰尼爾是結業典禮的第二負責人。(國鋒報)

父母見證他被授予少尉軍銜。(國鋒報)
翰尼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訓練期間表現傑出,還榮獲功勳之劍(Sword of Merit)。應屆結業生中,只有表現最傑出的10%可獲此殊榮。
翰尼爾已簽約加入武裝部隊成為正規軍人。接下來他將參加精衛兵訓練(Guards Conversion Course),正式成為一名精衛兵軍官。
精衛兵僅次於突擊兵,在其他國家的部隊很難找到類似的兵種,算是新加坡獨有的一個兵種。
精衛兵是一支快速調遣部隊,能從海陸空三路出擊,平日接受艱苦的步兵作戰訓練,執行任務時由直升機空降部署,它的特點是兵行神速,攻敵不備。
此外,精衛兵擅長從建築物高處沿繩滑降,展開行動。沒有良好的體力和耐力,是難以完成這類高難度動作。
翰尼爾接受新加坡武裝部隊的《國鋒報》採訪時解釋了自己為何選擇加入精衛兵。他說:
「精衛兵是受過專門訓練的精英戰士,他們能夠執行特別任務,我之所以選擇簽約加入,是因為它所提供的挑戰。
我也被精衛兵的深厚情誼和兄弟情誼所吸引。這讓我非常感動,也激勵我努力訓練,採取正確的心態,為即將到來的任何事情做好準備。
精衛兵信條中的一句話『Always ready, ready to strike』(紅螞蟻暫譯為:時刻準備,準備出擊),強調了每位衛兵的戰備狀態。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讓我想成為其中一員。」
他也說: 「新加坡讓我的家人有機會從非洲來到這裡生活和發展。我們在這裡有很多很好的機會,我願意通過國民服役回饋社會。」

翰尼爾(左一)在見習軍官課程的戶外訓練。(國鋒報)
哥哥是弟弟的榜樣
哥哥哈特利是家中第一個履行國民服役的成員,因此服役經歷及去年他獲選參與國慶慶典檢閱禮,自然成為家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
弟弟翰尼爾說:
「我不會說是哥哥激勵了我去從軍,但他絕對激勵了我成為最好的自己。哥哥每次訓練完畢回家,他總是面帶微笑,不露一絲疲倦或疲勞的跡象。所以我總是被他堅強的心態所激勵,這鼓勵我在面對挑戰時,要超越自己的極限。他給我設定了標準,我只是想著如何一天一天地達到這些標準。」
最愛新加坡美食

翰尼爾(左一)和哈特利(右一)與家人合照。(國鋒報)
翰尼爾的親戚還在坦尚尼亞,冠病疫情前,一家人每年都會回坦尚尼亞探親。
讀書期間,孩子們雖然不需要學習第二語言,但父母還是讓他們學習了華語。哥哥哈特利就謙虛地說,自己可以講華語,但並不是很流暢。
坦尚尼亞的一個地道美食Pilau(手抓飯),是翰尼爾最喜愛媽媽烹飪的一道菜肴。
他說,他最喜歡的新加坡食物是叉燒飯、椰漿飯和自製冰檸檬茶。特別是本地小販中心美食Selera Rasa的椰漿飯,每次都能讓他提起精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