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智庫:今年我國遭遇嚴重跨境煙霾風險低
本地智庫昨天(6月24日)發表的一份最新報告預測,我國今年遭遇像2015年或2019年那樣的嚴重跨境煙霾風險較低。
這除了要感謝下半年較為有利的天氣狀況,印度尼西亞政府對於林地管理的努力功不可沒,當地政府也愈發意識到把能有效固碳的泥炭地和林地用於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交易,比起排水燒芭開闢農地種植棕櫚,更有經濟效益。
新加坡國際事務學會(SIIA)發布《煙霾展望2021》年度報告,根據收集和分析溫度和降雨情況、與泥炭地管理有關的政策和行動,以及人為工作三大因素的數據,將發生跨境煙霾的風險分成低、中、高三個等級,方便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評估和預測霧霾發生風險。
新加坡國際事務學會主席戴尚志在今早舉行的線上推介會上表示,這是報告推出三年來首次出現低風險的跨境煙霾威脅,前兩年的風險皆為中等。
不過他也指出,報告評估針對的是大規模的跨境煙霾風險。隨著6月到9月傳統旱季的到來,印尼還是有可能會發生林火和煙霾事件。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每年到了旱季,當地企業和農民趁著乾燥天氣燒芭開墾種植地。然而很多林區為泥炭地,極容易著火。林火地延燒還會散發大量濃煙污染空氣,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

我國上一次遭遇大規模跨境煙霾是在2019年9月,印尼林火產生的煙霧隨風吹來,導致我國空氣品質進入不健康水平。當時的煙霾還造成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學校停課,航班被迫取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