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發現嗎?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領導人經常會穿各式各樣的「花襯衫」參加正式活動。而且有圖有真相哦!
2022年7月23日,李顯龍參加宏茂橋德義區社區活動:

2021年11月29日,新馬VTL巴士開通,身穿藍色襯衫的李顯龍迎接身穿虎紋「花襯衫」的馬國總理伊斯邁爾·沙必里:

2022年6月23日,黃循財宴請馬來西亞副最高元首兼霹靂州蘇丹暨統治者納茲林沙,國務資政張志賢、李智陞部長陪同:

2022年5月3日,王乙康參加Hari Raya齋月活動:

不僅如此,李顯龍還曬出了他的的私人收藏——彩色花紋領帶,而且集齊了九宮格。

細心的網友會發現,李顯龍總理在領帶貼文中專門提到了batik一詞。原來這是一種蠟染技術,翻譯為峇迪。
batik蠟染是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傳統文化,相當於中國的旗袍、日本的和服。就連新加坡航空的空姐制服也是用batik蠟染布料設計製作的。

新航空姐制服
batik文化和製作工藝
batik是一種在白布上繪製圖案的防染工藝,源自中爪哇的日惹和梭羅宮廷。18世紀中葉,一些特定紋飾為僅供皇室貴族使用,巴冷刀紋就是其中最常見的紋飾之一。巴冷刀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區一種傳統的刀具,紋飾呈現刀器破碎的樣貌,象徵為保護主人而斷裂,有護身之效。一般的布局為斜向的連續圖案,通常是蘇丹家族使用,但如今已成為廣泛流行的裝飾紋樣。

巴冷刀紋飾 不同圖案折射出多種不同的文化影響,包括阿拉伯文書法、歐洲花束、中國鳳凰、日本櫻花或波斯和印度孔雀等等。

batik紋飾集錦
batik蠟染製作方式是先在織品上使用熱蠟繪出點或線設計圖。上蠟的圖案可防止染色,工匠可先將布浸泡在一個顏色的染料里,用熱開水消除蠟線,再重複上色。

手藝人用熱蠟繪製出各種圖案
亞洲文明博物館 batik kita特別展覽
為了慶祝東南亞文化遺產,亞洲文明博物館ACM正在舉辦batik kita《我們的峇迪:海港城市的衣著》作品展覽,時間截止到10月2日,現場有超過100件收藏品。

除了本展覽,大家也可以到3樓的時裝與紡織品展廳看到風姿綽約的娘惹卡峇雅上衣(kebaya)及紗籠,而同一層樓的珠寶首飾展廳陳列了娘惹婦女用來系上衣的別針套(kerongsang)。

這是一件花團錦簇的峇迪紗籠,色彩鮮艷、細節精微,流行於新加坡和馬來亞,尤其特別受到土生婦女的青睞,也被稱作「娘惹峇迪」
亞洲文明博物館特別為《新加坡眼》網友安排了專場華文導覽活動,時間是8月6日周六下午3:30,想要參加的朋友可以掃碼進群報名(博物館門票請自行上網預約/購買 https://www.nhb.gov.sg/acm/)。

此外,每周末亞洲文明博物館都有免費華文導覽服務,時間為上午11:30 以及下午14:30兩場,時長約1小時,主要負責講解唐代沉船「黑石號」以及其他亞洲文明的亮點,大家可以自行前往參加。

四海匯風華圖文集,套裝共有5冊(每冊60頁),主題包含:源遠長流、意趣怡然、日月光華、兼容並蓄和溫文儒雅 亞洲文明博物館的藏品不僅量大而且非常具有鑑賞價值,首套由義務導覽員撰寫的圖文集《四海匯風華——亞洲文明博物館百件珍藏》已經面世。這套圖文集一共精選了100件文物,透過五大主題,把公眾的觀展體驗從視聽延伸到文字,不僅加深認識,完善亞博的藝術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