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代小販黃妹妹在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售賣福建炒蝦面、炒粿條、馬來炒麵和炒飯已經有40多年了。
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讓默默耕耘的小販及許多每天到小販中心解決三餐的國人振奮不已。
《聯合晚報》先後推出兩個系列的《小販周記》,深入發掘及報道小販中心特色,向讀者介紹超過60檔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販檔口。
第三系列的《小販周記》再接再厲,請小販暢談他們手藝如何傳承創新,以及他們對創業守業的堅持。
12歲就開始幫忙母親經營小販檔口,下午放學就在家裡熬湯頭、炸豬油渣和紅蔥頭,下午3時就和母親一起出門開檔,直到晚上9時才回家。
第二代小販黃妹妹(68歲)說:「我當時也沒有覺得這樣很辛苦,這是家裡的生意,我媽媽也是靠這門生意一手帶大我們四個兄弟姐妹的。」
中學畢業後,黃妹妹曾幾次找了幾分行政工作,不過每次做不到兩個星期就辭職不幹了。黃妹妹說:「我還是覺得做小販最舒服!」
黃妹妹當年與母親先是在麥波申路一帶開檔售賣蝦麵湯,之後在1979年搬遷至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後,成為首批搬遷至此的小販們,並成立了售賣福建炒蝦面、炒粿條、馬來炒麵和炒飯的攤位「春香」。
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是本地最靠近海邊的小販中心,當時大部分的小販們是從附近麥波申路和實龍崗路交界處的阿卡夫道(Alkaff Lane)搬遷來的。
黃妹妹記得,剛搬遷至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時,因位置偏僻,「默默無聞」,小販們生意起初慘澹。「頭幾個月一天能夠賺個幾十塊前已經算好了。之後,樟宜機場搭建而成,附近也建了許多住宅區,生意才逐漸好轉。」
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歷經多次翻新,如今已經不是最初的模樣了。黃妹妹感嘆,自己還是十分懷念最初的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她說:「當時小販中心的設計很特別,中間還有一個小空地,那時周圍還沒有高樓大廈,這裡又靠海,全天涼風習習的,晚上甚至還會冷到得穿長褲。」

搬遷到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才發現居住在丹戎加東一帶的娘惹都喜歡吃福建炒蝦面,黃妹妹當時就順應這個需求,放棄原本售賣的蝦麵湯,改賣福建炒蝦面,如今已成為檔口的招牌菜。
迎合丹戎加東一帶娘惹喜好 從賣蝦麵湯變炒福建蝦面
母親開檔之時賣的是蝦麵湯,後來搬遷到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才發現居住在丹戎加東一帶的娘惹都喜歡吃福建炒蝦面。
黃妹妹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經常有顧客詢問我們是否售賣福建炒蝦面,我當時就想順應這個需求,改賣福建炒蝦面。」
黃妹妹因此「另起爐灶」利用蝦面的湯頭沒兩下子就炒出一盤福建炒蝦面,受到母親以及左鄰右舍小販的好評,所以便棄蝦面不賣,改賣炒福建蝦面。
她說:「煮飯有什麼難的!我在家排行最小,從小就是我煮飯給哥哥姐姐們吃,所以什麼菜都難不倒我。但是,我得承認一點就是,不同人炒出來的食物確實有著不一樣的味道,我很多顧客從小吃到大,就是吃慣我炒出的這個味道,認為哪裡都比不上。」
因此,黃妹妹五十多年來堅持親力親為,雖然女兒有興趣接手成為第三代小販,但黃妹妹卻還堅持掌勺。
街邊「排排檔」搬入小販中心
當時在麥波申的「小販中心」與今天的看到的小販中心截然不同。因為沒有政府的管束,小販們就在一片露天的草坪上擺上各自的推車售賣食物,一排一排的,因此是黃妹妹口中稱為的「排排檔」。
黃妹妹說:「我母親的朋友介紹她去那裡開檔,那時也不用什麼准證的,我們就到那裡找到了一個位置,除草後就把推車擺在那裡,推車前面擺上幾個桌椅,再用帆布搭起一個帳篷,那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檔口了。」
之後,政府逐漸開始讓這些街邊小販們搬入搭建好的小販中心,黃妹妹與母親的檔口也就搬入了建於1979年東海岸人工湖美食村。
她說:「小販中心當然比在麥波申的草坪上好,更加乾淨也更衛生。當時的草坪上泥沙飛塵,在湯里可能時常加了料都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