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研究團隊繪製染色體端粒結構 助癌症藥物研發工作

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成為全球第一組繪製出染色體端粒分子結構的研究人員,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人體老化過程,以及癌症藥物的研發。(圖:南洋理工大學)

南大研究團隊繪製出染色體端粒結構 有助於癌症藥物研發工作
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成為全球第一組繪製出染色體端粒分子結構的研究人員,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人體老化過程,以及癌症藥物的研發。
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成為全球第一組繪製出染色體端粒分子結構的研究人員,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了解人體老化過程,以及癌症藥物的研發。
端粒處於染色體的末端,對人體基因組的複製和保護至關重要。隨著人體衰老,端粒會變得越來越短。
多年來,許多研究人員在研究端粒結構時,因端粒的特性和技術問題,而遇到挑戰。由11人組成的南大研究團隊花了八年的時間,才取得突破。
他們採用電子顯微鏡來研究端粒的結構,再使用高科技電腦系統來分析數據。
研究人員發現,端粒疊起來的形狀像彈簧,而這樣的形狀會導致一部分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無法獲得保護,容易損傷。其中一名研究人員陳欽銘談到這項研究的實際作用。
陳欽銘說:「這個研究的重點是突出端粒的結構,它跟染色體其他部位不一樣的,它跟癌症和其他疾病非常相關。」
研究團隊的另一名成員廖昌偉說,其他研究人員一般用人工合成DNA來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但他們卻採用真的人類DNA,讓研究工作更具挑戰性。
廖昌偉說:「假的DNA就比較穩定,沒那麼容易退化,而真的人類DNA就會比較容易退化。如果用真的DNA,就能明確了解效果,在藥物研究方面會有更實際的成果。」
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經刊登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