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會調查:近三成家長經常體罰孩子

調查:本地家長使用體罰和心理懲罰管教孩子 45%過去一年曾體罰孩子
調查顯示,本地家長經常使用體罰和心理懲罰的方式管教孩子,而將近百分之45的受訪家長曾在過去一年內體罰孩子。這是本地首個探討家長對體罰態度的調查。記者謝詩盈報道。
調查顯示,本地家長經常使用體罰和心理懲罰的方式管教孩子,而將近45%的受訪家長曾在過去一年內體罰孩子。
這是本地首個探討家長對體罰態度的調查。
這個由新加坡兒童會和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聯合進行的調查分為兩個部分。調查人員訪問了747名父母,讓他們分享對體罰的看法,再向667名18歲以上的年輕人進行調查,了解他們父母的管教方式。
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家長都採用非體罰的教育方式,包括向孩子解釋對錯的原因,當中將近85%會通過大聲喊罵孩子、拒絕和孩子說話等心理懲罰方式來管教孩子。
將近45%的家長在過去一年裡體罰孩子,其中近三成可能經常打孩子。不過,經常體罰孩子的家長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管教方式的效並不好,但他們還是會這麼做。新加坡兒童會研究與倡導組組長林曉玲解釋為何家長會有這樣的行為。
「在新加坡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很高,家長回到家還要肩負管教孩子的責任,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情緒就會一下子湧上來。所以當父母情緒很生氣的時候,我們建議家長嘗試離開跟孩子同樣處於的那個空間,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
一名女士受訪時說:「講道理他不會聽的時候,我們就會有一點暴力行為,打了之後可能會有一時鎮住他的效果。」
一名男士則說:「我們的年代體罰會比較普遍,現在我們試著講道理。」
還有一名女士表示:「當然有些時候會需要動用一些武力,但也不是真的打,通常會跟他講:『你再不聽話,藤條在那邊。』」
調查顯示幼童最常受到體罰,隨著年齡增長體罰逐漸減少。而母親則比父親更常體罰孩子。
童年時期常被體罰的青年或遇到什麼問題?
林曉玲也談到在童年時期經常被體罰的青年可能遇到的問題。
「其實接受過體罰的青少年,他們跟父母的關係比較差,他們在情感控制方面也比較弱,而且自尊心、自信心方面也比較差。可能有些人會說,我就是從小被打到大,也沒有關係啊,我還是ok啊,但其實如果我們是很深入探討的話,我們在情感上的適應其實是有差別的。」
新加坡兒童會將展開一系列公眾教育活動同公眾分享調查結果,並向家長傳授正面的育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