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南洋咖啡,應該就是海南伯開創的「布袋咖啡」,加煉乳。那麼,什麼茶最能代表南洋茶?應該是拼配茶。

我們知道英國紅茶有拼配茶,還有高級拼配師,挺技術的活,他們為了找到更佳的茶湯口感,故意為之。南洋拼配茶是怎麼回事?早年因交通不便,運輸費時長久,運輸工具和裝箱條件也不完善,茶葉從福建運到新加坡後,可能變潮濕了,新鮮程度和香味降低,這些茶葉需要經過「復焙」才銷售。白新春茶莊(由白金謳先生創立於1925年)靈機一動,就將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岩茶拼配在一起再進行烘焙,取閩南鐵觀音的「香」和閩北岩茶的「韻」(所謂「岩韻」),合二為一,成了風味獨特的「拼配茶」,也叫「南洋茶」。漸漸地,不僅閩北閩南茶拼配,後來還發展成用閩茶和潮州單叢拼配。
早年在星洲做茶,考的是「拼配」的功夫,也就是把不同種類、不同時間的茶,按一定比例混合、調配,然後進行烘焙。只有經驗豐富的首席員工(南洋稱為「頭手」)才有這個能力。當年,新加坡幾乎所有茶莊都製作拼配茶,每家的拼配也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秘方。這樣一來,就養成了老一輩人的喝茶口味,在他們看來,拼配茶是最自然不過的。

白進火雖是第四代莊主,但他非常勤奮,沒有公子哥習氣,他放下身段,如一名「學徒」般學習鑽研製茶技術。他家有一名老頭手傅明標,19歲就被白進火祖父請到茶莊工作,乾了整整67年,直到86歲去世。白進火告訴我:「這位老頭手,不論是拼配、烘焙和品茶,功夫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我掌握的茶葉本領,就是老人家一手調教的。」聽白進火先生說,拼配茶還有「陽拼」、「陰拼」兩種。兩種茶各自先單獨烘焙,再拼配,叫陽拼;兩種茶先拼配在一起,再烘焙,叫陰拼。至於烘焙的火,還有陽火和陰火之分,這裡面學問大得很。
現在交通快捷了,還需要拼配茶嗎?我想:拼配茶的產量可能會減少一些,但還會繼續存在。一是老一輩喝慣了拼配茶,改不了口。二是新加坡肉骨茶檔幾乎都是白新春茶莊供應的拼配茶「不知香」。所以拼配茶還會繼續有市場。
早期多數茶莊(包括白新春),都用白色蠟紙來包茶,二戰期間,白色蠟紙貨源短缺,大家都改用粉紅色蠟紙包茶,這種紙一般是中藥行用來包藥材的。戰後貨源供應恢復了,其他茶莊又紛紛用回白色蠟紙,但白新春茶莊注意到,在華人眼裡,紅色代表吉利,外白內紅的包裝,有吉祥之寓意,於是他們繼續使用這種包裝。外白內紅的包裝也成了白新春的一大特色。
一次,蔡瀾先生回新加坡,我們幾個朋友陪他去「興興」吃肉骨茶,老闆娘看見蔡瀾來了,特別拿出一袋真空包裝的茶葉來。蔡瀾看了卻問有傳統紙包的嗎?她這才去拿白新春茶莊的「不知香」。蔡先生說,這種包裝,有兩層紙,先把茶葉攤開,大的整的茶葉挑出放在一張紙上,碎小的茶葉放另一張。然後將碎小的放在茶壺底,大的壓放上面,這樣,倒茶時,就少有碎末出來。我們一邊看蔡瀾示範,一邊聽講,學了一招。

南洋這片熱土,總有令人驚喜的異香,咖啡如此,茶亦如此,我稱之為「南洋香」。

作者簡介: 何華,祖籍浙江富陽,出生安徽合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學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現居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者。出版散文集《試遣愚衷》、《買金的撞著賣金的》、《老春水》、《在南洋》、《一瓢飲》等。

本書精選有關南洋美食與歷史、文化的文章,內容富有文化底蘊,筆調輕鬆自在,為讀者講述了一個個關於美食和名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提倡的生活態度,分享了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
另外,特請著名畫家唐吟方畫了十幾幅插畫,讀來賞心悅目。
《南洋滋味》已經在POPULAR LazMall上架 ,有興趣的讀者可直接通過lazada.sg/shop/popular-official-store網購。或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預訂。
此外,淘寶、京東、噹噹,都已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