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19日綜合電)香港資金市場優勢因政治經濟問題而削弱之際,不少投資者皆看好新加坡有望從中受惠,惟新加坡交易所今年再爆發上市公司「下市潮」,因是流動性稀薄與企業管治醜聞削弱了投資者信心,這意味著新加坡要搶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有難度。
《金融時報》引用Dealogic數據報道稱,今年以來已有9家公司已經或正在從新加坡交易所退市,多於同期的5家新企業上市,今年仍可能寫下連續第二年下市比上市數量更多的局面。
分析師指出,新加坡交易所礙於流動性和估值低,加上多次被揭發上市公司會計和管治醜聞,打擊了投資者信心,讓他們不想在新加坡投資,令企業退市已成為當地金融市場的一大問題。
曾揭發新加坡上市大宗商品貿易商來寶集團會計問題,導致該公司幾乎崩潰的前來寶分析師華格納(Arnaud Vagner)說:「投資人對會計醜聞感到厭倦,讓他們不想在新加坡投資。」
華格納表示,與其面對股價進一步下跌,一些企業寧可選擇利用較低的借貸成本,讓他們的公司下市。
新加坡國立大學會計學副教授麥潤田透露,若不是新加坡交易所本月起修訂規則,取消了最低交易價格要求,本應會有更多股票退市,數目可能多達54家。
資料顯示,新加坡交易所本月起取消主板上市公司須維持最低股價的要求。該要求原本規定主板上市公司必須保持6個月的成交量加權平均股價為20美分,而6個月的平均每日市值至少為4000萬新元,若不符合上述要求,上市公司將列入觀察名單,給予3年時間提高股價和市值,否則將面臨退市下場。
新加坡交易所籌資金額近年已下跌,2019年會計年度有20檔新股上市,合計籌資17億美元,低於前一年的22檔和62億美元。
今年5月,新加坡交易所也失去MSCI一項重要衍生性商品授權協議,由香港交易所取而代之。
文章來源 : 星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