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對很多國家經濟的打擊,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新加坡政府也通過了,巨額的經濟刺激計劃,除了傳統那些發錢免息貸款之外,新加坡政府還別出心裁的搞了一個,鼓勵生育的計劃。
新加坡政府說疫情期間,小老百姓收入減少,年輕的夫婦本來就沒錢,再生孩子負擔更大了,那麼怎麼辦呢?沒關係,疫情期間出生的疫情寶寶,新加坡政府每對夫婦補給你3000新幣的補貼,1新幣相當於5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說每對新加坡夫婦,在疫情期間生一個寶寶,他們能額外從政府那,拿到超過15000人民幣,而且新加坡的鼓勵生育政策遠不止此。

在此之前新加坡就規定,一對夫婦生第一個孩子,和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政府每個孩子會補給你,8000新幣的補貼,如果你會生第三個孩子,那麼太好了,補貼將上漲到1萬新幣,將近5萬人民幣,而即便這樣新加坡政府,還是覺得不夠,所以疫情期間還要加碼鼓勵生育。
沒辦法,新加坡政府也意識到了,本國的生育率實在是太低了,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人口萎縮的狀態,但未來遲早他們會步日韓的後塵的,然而新加坡是一直在鼓勵生育嗎?當然不是。
就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前,新加坡就是嚴格的計劃生育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1959年新加坡迎來了自治,後來又和馬來亞等國家,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剛剛獲得自治的新加坡,老百姓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沒有戰亂了,天下太平了,那麼自然要多生孩子了,雖然新加坡當時只是倡導,每個家庭生三個孩子就可以了。

說實話新加坡建國初期的狀態,跟我國五六十年代,還真的是頗為相似,今天很多50後60後誰的兄弟姐妹,沒有四五個六七個之多,1965年新加坡正式建國之後,彈丸之地,200多萬人口,李光耀深感新加坡的未來,前途很渺茫,所以更不能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生孩子上,因此在李光耀的治理之下,實際上新加坡也開始了,非常嚴格的控制生育的政策。
從1965年到1982年,新加坡政府全力控制人口增長,採取了一系列立法、經濟、行政、心理、醫療衛生,和各種各樣的計劃措施,把人口控制納入到新加坡的,每一個5年計劃之中,在第一個5年計劃,也就是1966年到1970年期間,新加坡政府希望把人口出生率,從29.5‰降至20‰,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降至1.5‰,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新加坡向已婚婦女,提供家庭生育計劃諮詢和門診服務,宣傳小家庭利國利民,同時對三子女以上的家庭,徵收高額的所得稅,如果一個母親生了第三個孩子,那麼對不起你工資都不會給你發,但是如果你分娩後,自願接受絕育手術,那麼你產假工資將照付。

甚至新加坡鼓勵,公務人員做絕育手術,誰做了就給誰7天的帶薪假期,而到了第二個5年計劃,也就是1971年到1975年期間,新加坡政府更是要求,把生育率進一步降至18‰,自然增長率降至1.7‰,那個時候新加坡向全體老百姓宣傳,兩子女家庭模式,對於少子戶給予各種各樣的優待,子女入學優先選擇學校,減免所得稅,如果你住進政府提供的公房後,兩子女家庭還有權,把部分房間出租以增加家庭收入。
而到了第三個5年計劃,也就是1976年到1980年期間,新加坡政府更是鼓勵晚婚晚育,即便要生兩個孩子的家庭,也要拉長兩胎的時間間隔,同時政府還規定,分娩費用跟子女數量增長而遞增,也就是說你生的孩子越多,那麼對不起,你要交的手術費就越高,短短三個5年計劃,也就是15年的時間,新加坡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驟降。
以往三個子女以上的家庭,基本看不到了,新加坡基本實現了兩子女模式,然而正當新加坡政府可以彈冠相慶,他們終於把人口增長控制下來了,人少了是不是老百姓的生活,能不斷提高之時,他們突然發現,落入到了另外一個陷阱之中,那就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不要說政府你控制生育,你就是鼓勵生育,新加坡人要生的也越來越少了,而且尤其是那些高收入水平,高知識水平的家庭,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了,更有甚者新加坡是個多種族國家,雖然以華人為主,但是新加坡還是有著大量的馬來人,印度人等外來種族的。

以往華人是新加坡人口中的主體,但是新加坡政府突然發現,通過十幾年的生育政策,華人是越來越不願意生了,也就是說未來新加坡政府不單面臨,少子化老齡化的危險,他們甚至會面臨有一天,華人將不再是新加坡,主流民族的危險,所以近幾十年來,新加坡政府早就改變了,控制生育的政策轉而鼓勵生育,以往你生的越多,交的所得稅就越多,現在反過來了,你生的越多政府給你的鼓勵就越多。
然而控制生育容易,我可以一道行政命令下去,誰生的多我就打擊誰,然而鼓勵生育很難,你總不能說哪對夫婦不生三個以上孩子,我就要給你投到監獄中去吧,所以新加坡政府,能夠採用的手段是有限的,只能通過減免各種稅費,給予各種嬰兒花紅,給予各種生育補貼來鼓勵生育,但是對於大多數的青年來講,生活的壓力確實是很重的,今天你給她錢,她也不願意生。

新加坡的生育政策調整告訴我們,病萬變藥亦萬遍,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政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沒有什麼政策是橫貫古今而皆準的,一切的政策都應當因時因地而調整,而且以往的政策是有巨大的慣性的,即便你今天調整,效果恐怕也得十幾二十年後,才能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