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個新消息在新加坡炸開了鍋:
新加坡或將取消入境14天的隔離政策!也可能對其他疫情相似國家遊客開放旅遊!
換句話說,入境新加坡很有可能不再需要隔離了,外國遊客也可以進入新加坡旅遊了。
這可不是空穴來風,據《聯合早報》8月15日報道,新加坡新任交通部長王乙康上周在交通部線上舉行的國慶敬禮儀式上致辭時,親口表示:
「要履行14天居家隔離對旅客是一大障礙,我們可能得考慮以嚴格的冠病測試機制來取代。」

也須採取明智的措施,根據每個國家的傳播風險逐步開放邊境,例如可考慮單方面向一些已控制好疫情的國家或區域的乘客開放。

對此,很多朋友表示一臉問號:難道現在新加坡的疫情是徹底控制住了?連14天入境隔離這個步驟都可以直接跳過了?還能開放旅遊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01. 邊境開放與入境隔離
邊境開放與入境隔離和疫情控制有直接關係嗎?
答案是肯定的。
境內確診病例與境外輸入病例,這也是很多國家在統計疫情病例數據時會採取的病例歸類方式。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邊境開放程度較高,境外輸入病例增加的風險也會隨之走高;如果一個國家有強制入境隔離的政策要求,也會很大程度上降低疫情由境外輸入向本地傳播的風險。

不妨以英國和中國為例,看看邊境開放之於疫情控制的意義。
英國下議院民政事務委員會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由於英國政府未能在疫情爆發初期對所有入境旅客實施檢疫政策,導致新冠病毒在英國傳播的速度更快,也導致更多人飽受病毒侵襲之苦。
英國下議院民政事務委員會認為,英政府在三月份未實施入境政策,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下議院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伊薇特·庫珀(Yvette Cooper)說道:
「三月中旬返回英國的感染人數達到了峰值,這些人入境後沒做任何檢查或隔離,他們回去上班、乘坐交通工具,甚至會與家人見面。」
報告中的數據指出,大約有一萬多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旅客在二月及三月入境英國,但由於當時政府要求不對這些旅客進行隔離,是這成為英國爆發疫情的導火線之一。
之後幾個月,英國的疫情控制情況一直不甚樂觀。終於在5月22日,英國內政大臣Priti Patel頂住壓力,把入境隔離正式化。英國政府規定,自6月8日起,所有入境英國的旅客,包括從海外返國的英國居民,入境後均需進行自我隔離檢疫14天。

旅客需要依照規定填寫「旅客地址表(passenger locator form)」,留下聯繫方式、旅行詳細信息以及進行自我隔離的地址。英國當局會對自我隔離人士進行抽查,一旦被發現違反隔離規定,將面臨多達1000英鎊的罰款,甚至可能會被強制要求出境。
然後,結果怎麼樣呢?
政策實施首日,也就是6月8日,英國媒體《郵報》在機場採訪了一圈,只有少數人表示會自覺隔離。
49歲的Fiona Gathright女士在布里斯托有房子。她已經為自己預約了計程車,表示會一路乘坐計程車回到自己的房子隔離。
「但是跟你說實話吧,我不覺得政府會派人來查,要不要隔離完全取決於個人。」
甚至有的人在接受《郵報》採訪時,直接就去了地鐵站,表示會馬上回辦公室開始工作。
「如果鮑里斯想讓我們隔離,那就得給我們準備接送專車,我現在要去上班了。」
還有很多乘坐國際航班的旅客表示,降落以後根本就是暢通無阻,愛去哪兒去哪兒。
目前,英國新冠感染死亡人數超過4萬,這一數字在歐洲國家中最高。

同樣是入境隔離,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就顯得有序多了。
北京作為首都,打響了嚴防境外輸入的第一槍。從3月16日零時起,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均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隔離人員費用需要自理。應當說,這是非常嚴格的限制措施。
首先,限制範圍是「所有境外進京人員」,也就是無論國籍和來源地是哪個國家,只要從境外進入北京一律適用該項規則;
其次,對於這些人員採取的措施是「集中隔離」,而非讓他們回到北京的住所或者酒店進行「居家隔離」。簡單一點來理解,只要這段時間從境外前往北京,入境之後哪兒也去不了,首先必須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待上兩周時間。
之後,其他城市也陸續推出了相應的入境隔離措施,甚至有的城市還會視情況延長隔離期限1-2周。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4月13日就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輸入工作情況。
對入境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還有有發熱等症狀的入境人員,立即送到定點醫療機構去進行隔離治療。通過核酸檢測進行確診或者是再次排查。密切接觸者要進行14天集中醫學觀察。
非上述四類人員則需要在入境點的所在的省份實施入境後的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在集中醫學觀察期間,可以自願自費接受實驗室檢測。在集中隔離觀察期間的第3天、第5天可以進行2次核酸檢測,同時在第5天可以再次做一次血清特異性的IgM抗體檢測,上述三種檢測如果都是陰性的,在集中醫學觀察7天後他們可以選擇回家,居家再進行7天的醫學觀察。
經過醫療衛生機構判定為無症狀感染者:需要接受14天的集中醫學觀察。在集中醫學觀察期間,經過2次核酸檢測,這2次核酸檢測需間隔24小時,2次檢測陰性之後才可以解除隔離。
總結一下:有症狀立刻集中治療;沒症狀至少隔離14天。

4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依法防控境外疫情輸入最新情況。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監察專員王斌介紹,對於境外輸入疫情的防控,我們始終採取的是「境外-國門-家門」這樣一個無縫銜接和閉環運作的防控模式,整個全鏈條管理中,無論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發生疫情。

截至目前,中國所有城市中官宣隔離政策最為「寬鬆」的是上海。從7月27日起,將對從上海入境的人員實施有條件的「7天集中+7天居家」隔離措施。

即便是隔離政策最「寬鬆」的上海,隔離14天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故此,中國境外輸入病例數和病例總數都得到了較為有效的控制。

總的來說,對入境人員實行隔離醫學觀察是世界各國通行做法,也是保護廣大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這次疫情中堅持不實行邊境限制和隔離措施的瑞典,一度成為世界上新冠肺炎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目前的死亡率逼近7%。
取消邊境限制和隔離措施對抗疫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且由於南半球進入冬季,全球很多國家都在面臨著疫情的再次爆發。 就新加坡自身而言,最近的境外輸入病例也比之前有所增加。 這樣的風口浪尖上,新加坡可能很快就會取消14天隔離的政策並且開放旅遊,這到底是為什麼?
02. 「被迫開門」的新加坡
原因很簡單。再不「開門」,經濟就要頂不住了。
王乙康致辭時強調,新加坡要繼續生存、蓬勃發展及繁榮,就必須保持邊境開放、與世界接軌,成為全球經濟的樞紐。
他指出,疫情影響了海港和機場兩大命脈,嚴格的邊境防疫措施及人們不放心出行,導致國際航空和旅行幾乎歸零。
這裡給大家畫兩個重點:航空業和旅遊業。
新加坡的旅遊業和航空業一向是支柱型產業,因此航空業和旅遊業如果一蹶不振,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將難以預估。

先說航空業,王乙康表示:
過去,我國機場一天有超過1000趟客機起降,如今僅有約150趟;新加坡曾是世界排第七位的最繁忙機場,但現已下降到第50的位置,更糟的是,我國沒有內陸航空業可以依靠。
新加坡已想方設法帶動需求,目前貨運航班仍使用樟宜機場,但僅占疫情前總航班的約5%;過境轉機乘客也大為減少,一天約400人或一年15萬人次,疫情前每年有近2000萬人次。
「樟宜機場的同事跟我說,冠病讓我們倒退了至少40年」。
除了樟宜機場受到影響,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

4月25日,新加坡航空公司宣布目前只保留飛往15個城市的航班,包括6個東南亞城市、東京、上海、倫敦及洛杉磯等。僅存的所有航班都須獲相關監管當局批准。
身為新加坡的國家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SIA)面臨成立以來最嚴重危機,航運量大減,今年首季凈虧損新幣11.2億元。新航今年6月份營運數據顯示,整體乘客運載量跌幅高達99.3%。
這是新航自1972年獨自運營48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
受地理條件的限制,新加坡無法靠內需拉動航空業,要想「讓樟宜機場和新加坡航空公司客機再次展翅高飛,重振航空樞紐的地位」,就必須保持邊境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