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的幼蟲每天可吃進比身體重四倍的食物,近年被視為解決食物垃圾的新興方案。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和本地學府突破一般思維,攜手研究以這類幼蟲處理動物糞便,長大後的幼蟲甚至可成為動物飼料,形成自給自足的生物廢料管理系統。
由共和理工學院主導的黑水虻幼蟲研究,是獲得萬禮生態園發展項目底下萬禮研究基金資助的項目之一。萬禮研究基金今年撥款60萬元,在兩年內贊助四項研究計劃,目的是加深對萬禮生態園生物多樣性的了解,以及加強本地環境知識。
預計明年1月起每天可處理100公斤廢料
今年3月展開的黑水虻幼蟲研究為期一年,研究員於新加坡動物園內設置培育設施,繁殖黑水虻。
目前,培育設施內約有五公斤的黑水虻幼蟲,它們也可降解肉食、草食動物糞便和剩餘動物飼料,幼蟲的排泄物還可製成植物肥料。現在這裡每周可處理20公斤的生物廢料,研究規模將在本月底前翻倍,預計明年1月可達到每天處理100公斤廢料的目標。
領導這個項目的共和理工學院應用科學系講師顏麗麗(33歲)介紹,研究的首階段主要了解黑水虻幼蟲降解生物廢料的速度和習性,目前正在探討幼蟲消化了這些糞便和剩餘飼料後,是否可作為飼料供動物食用。她補充,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協助打造一個封閉式、可持續的廢料管理系統。
她說:「供動物食用前,我們會測試幼蟲的化學和病原體成分。一般會篩檢環境,尤其是糞便中常見的八到10種病原體。」

黑水虻從幼蟲到成蟲大約有44天壽命,其中有二到四個星期可處理動物糞便和剩餘飼料。
顏麗麗強調,現階段仍未有確切結論,但研究人員發現相同時間內,黑水虻幼蟲降解剩餘飼料的分量,是肉食動物糞便的一倍。另外,由於肉食動物糞便中有大量粗蛋白質,可加快幼蟲的生長速度。
這是本地首個以黑水虻幼蟲處理肉食動物糞便的研究項目。
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動物部門副總監弗朗西斯·卡巴納(31歲)解釋,草食動物糞便所含細菌多為良性,而肉食動物因多吃生肉,糞便受污染的可能性較高,而正因為肉食動物糞便的風險較高,更具研究價值。
卡巴納指出,與其他昆蟲或幼蟲不同,黑水虻幼蟲在降解食物時可抑制病原體和病毒數量。他補充,集團每天製造約六公噸的糞便和剩餘飼料,包括四公噸的草食動物糞便、200至300公斤的肉食動物糞便,以及1至1.5公噸的動物飼料。
約20名共和工院環境科學系和生物科技系學生,通過實習計劃或畢業作品方式參與黑水虻研究。
每樣生物廢料都有不同處理方式,共和工院研究助理維拉(27歲)告訴記者,草食動物糞便含有大量纖維,減緩幼蟲降解的時間,但經兩三個小時烘乾和磨碎後,就可提高降解速度,而肉食動物糞便一般只需磨碎。
維拉說,剩餘飼料的處理方式則要視天氣和飼料潮濕度而定,如果飼料水分過多,有時要花上10小時烘乾。
除了共和工院的黑水虻幼蟲研究,其他三項獲得萬禮研究基金撥款資助的提案分別出自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