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4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收購銀泰商業(集團)有限公司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控股有限公司股權、深圳市豐巢網絡收購中郵智遞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等三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進行了調查,分別處以50萬元人民幣(10.2萬新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原本外界以為這次反壟斷調查會以罰款告終,輕輕揭過,可沒想到就在10天後,阿里巴巴因為涉嫌壟斷被立案調查,公司在美國的股價大跌13%。
一起普通的反壟斷調查,原本不應該帶來這麼大的殺傷力,反壟斷之劍揮向阿里,到底會給這家巨頭帶來怎樣的結局?
新加坡又是如何處理壟斷的,在這裡又發生過哪些備受關注的反壟斷的大案?
壟斷對我們生活的危害遠比你想像得更大!

01. 網際網路巨頭壟斷秋後算帳
阿里為什麼突然會被立案調查呢?
按照監管部門的說法,之所以對阿里立案調查,是因為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
所謂「二選一」,主要是指電商平台要求入駐的商家在自己和競爭對手之間做出選擇,尤其是在每年的「雙十一」大促之前,這道選擇題就會浮出水面,讓很多中小商家頭疼不已。
在電商平台看來,「二選一」是一種完全的市場行為,不過,這和中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形成了牴觸。

到底哪些行為算得上壟斷?
中國的《反壟斷法》規定了三種,第一是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第二是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第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電商平台的「二選一」,涉嫌觸犯了第二種行為,也就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中國《反壟斷法》明確規定了7種被禁止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其中第四條是「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電商平台的「二選一」行為,顯然和這一條非常接近。
去年8月份,國務院專門發布了一份《關於促進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嚴禁平台單邊簽訂排他性服務提供合同,保障平台經濟相關市場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如果阿里巴巴的「二選一」最終被監管部門認定為違法《反壟斷法》,阿里最終會面臨怎樣的處罰呢?

按照《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阿里巴巴去年的銷售收入約為5097億元,1%到10%的罰款,分別對應約51億元到510億元。
在此之前,中國反壟斷罰款的最高記錄,是在2015年對高通開出了60多億元的罰單,茅台和五糧液在2013年分別被罰款2億多元,是本土企業因為反壟斷被罰的最高罰單。
不過,即使阿里最終被處以較高罰款,這並不會對這家巨頭帶來實質性影響。
但是,阿里被立案調查的消息公布之後,公司股價大跌13%,過去兩個月的股價累計跌幅已經超過30%,市場的激烈反應表明,投資者擔心的並不只是「二選一」的問題。

投資者更大擔心的還在於,阿里的業務範圍會不會受到更嚴格的監管限制?
螞蟻集團上市被緊急叫停,原因之一是監管層出台了網絡小貸新規,導致螞蟻集團的經營業務被嚴格限制。
12月26日,監管部門聯合約談螞蟻集團,對螞蟻集團做出了重點業務領域的整改要求。很快,螞蟻集團就回應表示成立整改工作組,全面落實約談要求,規範金融業務的經營和發展。
如果對照螞蟻集團,監管層會不會對阿里也提出類似的業務整改要求?

電商平台的「二選一」,只是這一反壟斷輪調查的導火索,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為什麼最近一段時間,網際網路公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監管風暴,這對網際網路巨頭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和傳統行業相比,網際網路行業的確表現出了很強的創新能力,但是和人們過高的期待相比,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神奇。
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背後都有很強的資本驅動,這種模式使得很多網際網路公司都以追求流量和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很多資本披著網際網路創新的外衣,藉助寬鬆的監管環境實現短期套利,不僅無法承載創新的期待,反而處處曝雷,給中國經濟增加了巨大的風險。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首次提到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12月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列為2021年的重點工作任務。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釋了為什麼要反壟斷,因為「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這將反壟斷的意義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層面,反壟斷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了針對幾家網際網路巨頭,而是為了完善市場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

正是在這兩次高級別的會議之後,反壟斷之劍終於指向了中國國內的網際網路龍頭。
12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消息,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12月27日,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表示,調查人員對阿里巴巴集團的現場調查已經全部結束。阿里最終會迎來怎樣的結果,預計不久就會水落石出。
與此同時,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旭指出,「阿里已經被查了,那麼騰訊估計也會被查,因為騰訊的微信、QQ等的市場支配地位應該說更容易認定。」

近年歐美均加大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的的反壟斷調查力度,歐盟近日亦公布法案以遏制科技巨頭不正當行為。而中國在反壟斷方面的挑戰,突出體現在缺乏對反壟斷法的執行和落實。
「早在12年多前《反壟斷法》就在中國生效了,但過去12年多來,中國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做了那麼多併購,但我們真正事前依據《反壟斷法》審查的幾乎沒有。」劉旭稱。
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反壟斷的癥結主要在於,一方面長期有法不執行,另一方面執法編制極少,同時還連續多年有反壟斷執法離職人員任職大型網際網路企業,使得反壟斷法人才在執法機構和網際網路企業之間出現此消彼長的態勢。

美國聯邦層面合計1,310名反壟斷執法人員,各聯邦州還有自己的競爭執法人員;而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一共45個編制,給人家打雜都不夠。
在國外,即便是網際網路行業,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作為預防壟斷的措施也是常規性的。
谷歌、Facebook等網際網路巨頭都會在併購的時候去申報,接受全球各國執法機構的審查;執法機構可以禁止,也可以附條件批准。
因為各國對網際網路行業併購的競爭執法是常態化的事前監管,這些公司就不敢大張旗鼓地搞「老大老二」之間的併購。

大成律師事務所鄧志松也表示,中國反壟斷法在經營者集中審查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依據現行法律,經營者需滿足一定營業額標準才有義務進行申報。而在網際網路行業,由於企業多採取「燒錢補貼」以及「獵殺式併購(killer acquisition)」 的模式,導致一些可能對競爭造成影響的交易因未達申報門檻而規避了執法機構的審查。

02. 無論雞肉還是租車都拒絕壟斷
逐利的時代,有巨大利益可圖的地方,就會有壟斷併購蠢蠢欲動,在新加坡這裡也不例外。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新加坡最大的反壟斷罰單居然是因為雞肉壟斷。
2018年9月12日,新加坡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CCCS)對新加坡13家雞肉供應商開出總額達2690萬元新加坡幣(約1.34億元人民幣)的反壟斷罰單。
原因是該13家企業控制了新加坡市場超過90%的雞肉供應,並在長達7年的時間內實施串謀協同漲價、劃分市場等壟斷協議行為。

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在2014年接到舉報,對鮮雞批發商是否違反公平競爭原則展開為期四年的調查。
調查顯示,13家涉案商家在2007年9月到2014年8月間,對鮮雞價格展開討論,並協調鮮雞價格的漲幅和漲價時間。這樣的情形發生了至少七次,每次的漲幅介於0.10元到0.30元。
另外,業者也同意不搶彼此的客戶,這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
這對許多的分銷商和客戶,包括超市、餐館、酒店、濕巴剎攤位和小販攤造成巨大影響。

競銷委司長(商業與經濟)馮志豪表示:「影響到包括酒店、餐廳超市、菜市場以及小販的雞肉產品的供應。因為雞肉是新加坡最普遍、最基本的肉類食品,涉及的營業金額非常龐大。」
競消委重申,業者應獨立作出定價決定,不可通過任何的協議或安排,來防止、局限或扭曲競爭。
據了解,舉報者是其中一家鮮雞經銷商的前雇員,因為舉報獲得高達12萬新幣賞金。競消委表示,任何人若獲悉壟斷活動的相關信息可向當局舉報,有利的舉報消息包括違法的公司、違法的公司性質、任何顯示證據的文件或資料等。在競消費委的獎勵計劃下,舉報資料若符合條件,舉報人可在競消委對該壟斷做出違法裁決後獲取獎勵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