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全球視野與跨國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中國來到新加坡的新移民來自各行各業,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能遠高於早期來到新加坡的移民群體,呈現出多元化和專業化的特點。對他們來說,定居新加坡或許只是其移民海外的諸多選擇之一,有相當比例的新移民可能會選擇再次移民到其他國家。全球化為新移民的跨國流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境,開放的思維和專業的知識背景,奠定了其跨國流動的主觀優勢,跨國性在此基礎上得以塑造。在跨國活動過程中,新移民已經逐漸成為將移居地同祖籍地聯繫起來、具有多重關係和背景的跨國移民,穿梭於祖籍國、移居國和其他國家之間。在全球化時代,華人新移民則成為無根浮萍,他們良禽擇木而棲,根據職業和生活條件的變化在全球範圍內漂移。這種全球性的流動色彩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新移民的本土認同相對較低。
圖1 全球化時代新移民的跨國流動模式
類型一:祖籍國移居國
類型二:祖籍國移居國a……移居國n
類型三:祖籍國移居國a……移居國n祖籍國
第四,本土情懷與主動融入。與早期移民大多抱有衣錦還鄉、葉落歸根的遊子心態不同,新移民的跨國性與全球視野也決定了他們不會如早期移民那樣固守母國傳統,從而有助於縮小彼此之間的文化鴻溝,增進與移居國(民)的情感。加上新加坡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發展機會,新移民主動融入本土社會的願望要比早期移民強烈的多。2012年入籍儀式上,曾經有新公民就明確表示「我的朋友都在新加坡,我也要紮根在這裡。」 但是即便如此,新移民暫時依然被視作是外來群體,與本土社會之間還是會產生矛盾和碰撞。這與早期的「新客」和土生的海峽華人之間的認同張力非常相似。
未完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