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1975年3月,當時新加坡外長拉賈拉南來華訪問,在那次訪問中,拉賈拉南明確表示,新加坡不能走在鄰國前面,他們要等到印尼、泰國等東協國家和中國復交和或建交之後,才能和中國建交。這當然是李光耀的意思了。一年之後,李光耀親自訪華,在會談中,他同樣表示,新加坡絕對不可能反對中國,中國強大對他們來說是好事,因為兩國有著同樣的歷史和傳統,只是雙方目前建交的時機尚不成熟。

那麼,身為一個華裔占據了其主要人口77.5%的國家的領導,身為一個和中國有著感情和血脈聯繫的國家的領導,李光耀為何要堅持要讓新加坡做東協中最後一個和中國建交的國家呢?他所說的「時機尚不成熟」是什麼意思?
時間回到1965年,當時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才兩年,就被馬來西亞投票驅逐了出去,被迫獨立建國。馬來西亞之所以「開除」新加坡,原因有兩點,第一,新加坡在東南亞是一個異數,它們是東南亞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馬來西亞之父」東姑阿都拉曼不希望馬來人的地位受到華人的挑戰,他需要維護馬來人的主體民族優勢。第二,當時新馬地區爆發了種族暴亂,東姑阿都拉曼希望可以通過開除新加坡,來消解這兩個群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總之新加坡被開除了。

被迫獨立的新加坡前途堪憂,他們只有719平方公里,還不到中國景德鎮的1/5,他們經濟凋敝,社會混亂,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來保護自己,他們缺乏資源和土地,缺乏住宅和崗位,同時還有主權糾紛分歧,周圍有一虎三狼,個個都足以碾壓他們……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加坡能存活下去嗎?新加坡如果不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他們只有死路一條,它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他們贏得發展的外部環境,於是他們隨即加入了聯合國,加入了大英國協,兩年後加入東協。

李光耀曾講過一個故事,在新加坡獨立之後,華人總商會代表找到了他,希望可以把華語設為新加坡的國語,李光耀的回答很絕對:「你瘋了嗎?你要讓新加坡分裂嗎?如果我們這樣的話,周圍的國家哪個願意和我們貿易?」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了解一下新加坡的鄰國們當時對華人的態度,和我們所面臨的複雜國際局勢——當時是1965年,我們就能知道,李光耀所言絕非誇大其詞。在這個時候,選擇「自閉」只有死路一條,新加坡必須和周邊鄰國搞好關係。
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李光耀和新加坡為什麼採取迴避的態度了,這正是他們華人國家的屬性決定的。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要做東協國家中最後一個和中國建交的國家,因為他們要「避嫌」,他們必須向世界展示他們的姿態:新加坡不是另一個中國。
在《鏘鏘三人行》中,王蒙老先生曾回憶過一件事,當初他和李光耀見面,由於他的英語不太好,總會時不時就蹦出兩句普通話,但是每當他說普通話的時候,李光耀總會告訴他:English please(請說英語)!王蒙原本認為李光耀不會說漢語,又或者在一旁的李光耀的夫人聽不懂漢語。王蒙是在86年到89年擔任的文化部長,也是在那段時間見的李光耀,有視頻可以證明,李光耀在那個時候已經能用普通話進行演講了。79年的時候,李光耀曾在新加坡推行過華語普通話,這個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李光耀會不會說漢語普通話,而在於他不允許在那樣的外交場合說普通話,那會讓人們認為新加坡和中國關係不一般。

另外,李光耀的民族政策也不允許他在中國和王蒙說普通話,新加坡不只有華人,還有馬來人和印度人。1976年李光耀訪華期間,我們送給他一些禮物,禮物中有一本書有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內容,李光耀當時就選擇把這本書還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