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站在樟宜機場那星耀瀑布前,仰頭望著四十米高的水簾轟鳴而下,熱帶植物的藤蔓纏繞著鋼鐵骨架,人造雨林在冷氣中蒸騰出氤氳霧氣時,心裡那叫一個激動!
可當我看到手機鏡頭掃過限定款皮卡丘玩偶的價簽——18新幣,約合人民幣90元,掃碼支付的「滴」聲響起,我仿佛聽見錢包在行李箱裡發出虛弱的呻吟,那一刻,我就知道自己這趟新加坡之旅,怕是要在「窮笑」中度過了。

1 舌尖上的匯率暴擊
咱先說說這吃的吧,那可真是一場「舌尖上的匯率暴擊」!朋友把田雞粥的醬汁攪成漩渦,濃稠的深褐色汁液裹著珍珠米在砂鍋里咕嘟冒泡,看著就香。
可三隻田雞18新幣的價格,讓我拿勺子的手抖了抖,這啥概念呢?我就想起廣州大排檔里二十元人民幣管飽的砂鍋粥,這差距,簡直就像從地面一下子飛到了雲端!

還有那克拉碼頭的傳發人肉骨茶,湯頭裡的白鬍椒辛辣直衝天靈蓋,味道那叫一個地道。
可每咽下一口,腦海里就會自動換算:16新幣≈75元人民幣,這價錢夠我在深圳喝三碗豬肚雞湯了,我當時就想,這喝的不是肉骨茶,喝的是人民幣!
亞坤的咖椰吐司確實驚艷,半熟蛋液裹著炭烤麵包的焦香在舌尖爆炸的瞬間,我差點原諒了這頓早餐花掉40元人民幣的事實。
可當我看見隔壁桌本地大叔端著同樣的套餐,正用《聯合早報》擋住手機刷招聘軟體,人家月薪中位數4500新幣,換算成人民幣兩萬多呢!
這對比,讓我嘴裡的溏心蛋都變得酸澀起來,感覺自己就像個「窮光蛋」闖進了「富人窩」。
2 動物園裡的生存哲學
去動物園的時候,那物價也是讓我「大開眼界」,紅毛猩猩在樹冠間盪鞦韆時,我攥著3新幣的礦泉水瓶陷入沉思。

這瓶在深圳便利店賣2元的水,此刻正隨著汗水蒸發成人民幣符號,感覺每一口喝的都是「心痛」!
韓國泡菜飯要價12新幣,泡菜缸子裡的辛辣倒是原封不動從首爾空運來了,可我的錢包已經在尖叫:「這可是六十塊人民幣!」我當時就想,這泡菜飯是鑲了金邊嗎?咋這麼貴呢!
最魔幻的是牛車水食閣,端著2.8新幣的三菜飯穿梭在明黃色塑料椅之間,恍惚間以為穿越到了廣州城中村。

直到聽見身後東北口音的大叔嚷嚷:「這不就是蓋澆飯嘛!十四塊錢還要啥自行車?」我突然笑出聲,原來我們都在用母語進行著匯率心算的極限運動!
這感覺,就像在一場沒有硝煙的「匯率戰爭」中,我們都是「戰士」,只不過這「戰爭」打得我們「遍體鱗傷」。
3 的士表跳得比心跳還快
交通方面,那更是讓我「心驚肉跳」,當Grab軟體顯示從濱海灣到烏節路要25新幣時,我果斷拽著同伴沖向地鐵站。
列車穿過赤道陽光炙烤的樓群,冷氣出風口吹起黏在頸後的髮絲,這才驚覺後背T恤早已被冷汗浸透——不是熱的,是嚇的。

想起評論區那個帶娃打車的媽媽,每次千元人民幣的車資足夠讓我在深圳跨城順風車往返三趟。
我當時就想,這打車費都能讓我在深圳「飛」好幾趟了,在新加坡打個車,簡直就是「燒錢」!
最絕的是便利店奇遇,711里盯著100元人民幣的數據線,我甚至認真考慮過戒掉手機。

轉頭看見本地學生拿著學生證買1.5新幣的套餐,忽然明白了什麼叫「世界的參差」,他們眼裡稀鬆平常的消費,在我這裡都要自動乘以5.3的殘酷係數。
這感覺,就像我站在一個巨大的「匯率鴻溝」前,怎麼也跨不過去。
4 窮游者的自我修養
不過呢,這趟旅行也讓我有了不少感悟,第四天站在金沙酒店觀景台,看著樓下車水馬龍的金融區,我突然頓悟了新加坡的物價哲學:這裡所有標價都帶著某種理直氣壯的坦然。

就像松發肉骨茶收銀台前永遠排隊的食客,就像小印度街頭的玫瑰奶昔,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刺痛你的從來不是價格本身,而是錢包與慾望的永恆角力。
回程航班上翻看相冊:肉骨茶蒸騰的熱氣,田雞粥氤氳的香氣,魚尾獅噴涌的水花,還有樟宜機場瀑布折射的彩虹。
這些瞬間在記憶里發酵,竟比刷卡時的陣痛更清晰,或許旅行本就是場行為藝術,我們心甘情願用三個月的奶茶錢,換一場熱帶島國的物價震撼教育——畢竟能把自己窮笑的人,才是真正參透了消費主義的黑色幽默。
飛機降落在寶安機場時,手機彈出一條新評論:「博主真會玩!」我笑著按下回覆:「下次帶你去香港繼續笑。」

畢竟打工人最後的倔強,就是在匯率差里練習強顏歡笑的演技!
這趟新加坡之旅,雖然讓我的錢包「瘦」了一大圈,但卻讓我收穫了滿滿的回憶和感悟。
它讓我明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價水平,我們不能僅僅用人民幣去衡量一切。
同時,也讓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生活,畢竟,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有著屬於自己的小確幸。
說不定哪天,我又會被另一個地方的物價「暴擊」,然後再次被自己「窮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