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女子深陷絕症,醫療團隊使用河裡的病毒將病治好了
- 在新加坡,有多種首創療法,其中有一些不乏聽起來奇葩但確實有效的
- 新加坡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連帶著新加坡醫療行業也獲得了全球認可
「這是一條神奇的河!喝了它的水,包你重症全消,起死回生!」 這句話乍一聽是個天大的笑話,如果發生在古代,或許是迷信人士最後的寄託。
即便發生在現在,大抵也只是出現在有關有印度恆河的傳聞之中。

說起來,用細菌吞噬細菌,這種「以毒攻毒」的方式,似乎只有在幻想小說或者電視劇中才會發生......但就在新加坡的今天,它的的確確發生了!
一位女子在手術之後感染上了耐藥性細菌,幾乎陷入了必死的結局,但卻在新加坡河的淤泥之中匹配到了合適的細菌。
通過注射這種經過處理的源自新加坡河的細菌,這位女子的感染情況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如今甚至可以與家人一同外出遊玩!

來源:早報
命懸一線,她靠病毒活下來了
新加坡 這一事件發生在2024年的1月,30歲的小A(化名)患有先天性的心臟動脈畸形。
在她誕下二胎不久,在新加坡中央醫院接受了第五次的開胸手術,但之後卻發生了嚴重的術後感染!
胸腔和血液中反覆出現的細菌具有很強的抗藥性,無法被傳統的抗生素所清除,這導致了她隨時隨地可能出現敗血症,生死一線!

這時,選擇只有兩個——一是再次進行開胸手術清除感染來源。但,有些細菌根本無法通過手術進行根除,這只是沒有辦法的最後希望,而且病人還可能因為大出血、身體已經極度虛弱而無法活著下手術台。
要麼,小A就只能長期通過抗生素不斷注射加碼,但這不僅會嚴重損害她的生活質量,而且長久下去很可能也會導致其他併發症的出現。
就在這時,她的主治醫生:中央醫院傳染病學高級顧問醫生莊詩敏和藥劑系研究與創新部門副處長柯麗雲副教授等人,想到了使用實驗性的噬菌體療法。

顧問醫生莊詩敏(左)和柯麗雲副教授,圖源:聯合早報
噬菌體存在於自然環境之中,比如河流和泥土裡,而且具有極強的特定性。
每一種病毒可能只能用於吞噬某個或某幾個頑固細菌,因此如何找到合適的噬菌體,甚至培養出特定的噬菌體用於指定領域,成為了近年來生物醫學領域的大熱方向。
BBC曾經撰文表示,這是一種「能拯救人類的病毒」!

來源:BBC
另外,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耐藥性早就成為了無法忽視的重大挑戰!根據預測顯示:到了2050年,抗生素的耐藥性將導致每年約1000萬人死亡!
而噬菌體這種病毒卻能夠專門靶向吞噬細菌,更是成為了最後的希望!
這些年,各國對於噬菌體的研究在不斷發展。2024年完結的《良醫》第七季的最後一集中,《良醫》中的主角尚恩·墨菲帶領自己的團隊,在上萬的選項中最終找到了合適的噬菌體。

尚恩想到了噬菌體的治療辦法,圖源:《良醫》視頻截圖
小A從患病到得救,和劇集中的病人治療過程一樣,經歷了尋找匹配噬菌體、尋求政府用藥審批幾個階段,最終小A的醫生為她找到了三個針對性的噬菌體,其中一個就采自新加坡河中。
而新加坡也很快通過了用藥的批准,在2024年的9月讓小A接受了為期兩周的噬菌體靜脈注射治療。

圖源:早報
如今小A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恢復情況良好!
現在,醫院的團隊至今已經為三名患者進行了噬菌體治療,2025年4月還將有另外兩例等待這種實驗性的方案給予他們希望。

圖源:早報
這個在2024年播出的《良醫》中的情節,可以說幾乎原封不動地發生在了新加坡,而結果比電視劇更加完美——病人不僅得到了合法合規的醫治,整個醫療團隊還因此獲得了新聞報道和讚譽!
新加坡各種「奇葩」療法
乍一聽,用新加坡河水裡的細菌治療新加坡人有點子奇葩,新加坡還有更奇葩的治療手段:
1)用大便治療腸道疾病
這項由國大醫院腸胃與肝臟科顧問醫生進行的腸道菌群移植的醫療項目,在2024年被列入了標準醫療方案。
簡單的來說,就是從新加坡健康人的糞便中,分離純化可用於醫療移植用途的腸道菌群,再移植給那些腸道益生菌群無法正常恢復的病人中。
早在2014年國大醫院就進行過腸道菌群的手術,但因為「捐糞者」不足而不得不暫停。
之後新加坡建立了第一家也是暫時唯一一家的糞菌庫愛美力,日常負責收集健康者捐贈的糞便,隨著捐糞者逐步增加,這類手術才能得以重新啟動。

你想捐糞麼?你想讓你的排泄物也成為為社會做貢獻的一糞子麼?
但可惜的是,就算你定期排便,順暢規律,也不覺得自己有任何腸道方面的問題,大便成條不粘不膩……100個人中也僅有2人能真正通過捐糞的篩選。
目前新加坡只有25人的排泄物成為捐贈庫中的一糞子。

圖源:8視界
這些人年齡在23-56歲,飲食習慣以植物為主,偶爾吃肉、很少吃炸物、泡泡茶、加工食品等,每周運動4-5天,睡眠質量很好。
每當糞菌庫的庫存不足的時候,就會通知他們捐糞,三個月內一般收集7-10次糞便,每次採集至少200-300克,然後製成50克的菌液供單次移植使用。
全島25人,這對捐糞庫來說肯定是不足的,理想的捐贈人數是30人甚至更多,除了用於治療以外多餘的糞便提取物還能作為臨床試驗和研究。
所以如果你認為自己可以成為其中的一糞子,可以登錄: https://www.amili.asia/donors/ 進行查詢。

2)主動接觸冠狀病毒的人體挑戰試驗!
這是一種刻意讓健康且成年的自願受試者在受嚴格管控的環境之下,接觸感染病原體的試驗。如今已經招募了11位自願受試者,並計劃招募共20名受試者。
這種挑戰實驗在美國和英國比較多見,而在道德約束更多的亞洲相對罕見,新加坡可以說是亞洲率先吃螃蟹的國家。

新加坡醫療也有創新技術
在很多疑難雜症上,新加坡也是開創了亞洲乃至全球的首創新技術:
早在2019年,新加坡就通過了最新的CAR-T細胞療法,成功讓一名身患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T-ALL)的越南少年得到了痊癒。

第一排右一是得到救治的越南少年,圖源:早報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為B細胞型和T細胞型兩種,其中T-ALL較為罕見,患者僅占10%,這類病患即便進行了大劑量化療和骨髓移植,復發之後的存活率也不足10%。
而這一則成功的醫療案例,也讓新加坡成為了全球首個成功開發出應對T-ALL CD7抗原細胞療法的國家。
細胞療法上,新加坡還首創了如何加快糖尿病患者傷口癒合的新方案,癒合速度是目前傳統療法的三倍!

圖源:8視界
另外,新加坡是全球糖尿病下肢截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平均本地每天有3-4個人因為糖尿病傷口無法癒合而接受手術。
而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又研發出的一種含有磁性微顆粒的水凝膠,可以改善傷口整體狀況,降低復發的風險。

每每權威機構公布新加坡醫療水平名列世界前列排名時,總有很多人跳出來表示無法認同。
但實際上,新加坡在生物醫療領域早已成為了世界的後起之秀。THES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專業排名為世界第20位,自然科學專業排名為世界第27位。
從30年前其實新加坡就已經開始布局生物醫學科學投資領域,如今新加坡擁有60多家生物製藥公司,其中包括了世界十大生物製藥公司中的7家工廠!
2022年生物醫藥行業更是貢獻了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2.3%,並為全球市場提供了價值390億美金的商品!

知名企業Biontech在新加坡的工廠
或許從某一層面來說,仍能抱怨新加坡本地醫療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這裡地小、人少,可能的確對一些需要一定經驗,有些棘手的病症,確診效率相對人口密集的國家較低。
但對於真正的疑難雜症、重症、需要長期護理、甚至需要大量實驗性藥物支持的病患來說,身在新加坡卻無疑是生的希望。
比如同情用藥和實驗性臨床——「同情用藥」,指的是對是那些患有嚴重危及生命、沒有有效治療手段的患者,使用臨床試驗用藥。
各國對於這一塊領域都有不同的法律法規,有些仍然要遵循醫療或者用藥法案,有些則需要獲得特殊的許可證,而新加坡則特別設立了特殊通道,通過向衛生科學局進行申請,項目等待時間在14個工作日。

有些國家可能需要等待本國的藥物監管批准、引進甚至本土化,才能允許病患開始進行使用。但在新加坡同樣認同部分國家食物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批;這讓很多本地很多罕見病或者絕症患者,有了更多生存的可能性。
越多了解新加坡,你越會發現,這是一個認認真真為國民謀福祉的內功上下苦功的國家;他的確面臨著國土面積小、人口少而造成的局限和弊端,但他也的確在可以內修的領域努力著、耕耘著,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