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人發現「錯過恐懼症」(FOMO)之前,新加坡人就已經被更極端的「怕輸」文化所困擾。
這個詞來源於福建話,意思就是」害怕失去機會「,」怕輸「,」怕沒有「。
如果你因為最後有免費禮物而站了幾個小時的隊,那你就是怕輸。如果你用一包紙巾來占座位,然後去找食物,你也是怕輸。如果你是個家長,為了讓孩子將來有機會進入某學校,而在學校自願工作數小時,那你絕對是怕輸。

這種生存本能來自新加坡華人文化和不安全感。
在這裡,錯過機會等同於失敗。新加坡是個小國,擁有非常有限的資源。如果我們不為自己的未來而戰,沒人會為我們而戰。
「怕輸媽媽」也是這種文化的代表。為了確保孩子進入頂尖小學,家長們必須完成大量的志願服務(這行為真的很無聊 不是嗎?)。甚至還有家長投訴其他家長雖已超出志願時數,卻仍占據志願機會。
更別說!很多人為了小孩能讀進名校,而紛紛搬到武吉知馬名校區。
各位也是這類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