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人发现“错过恐惧症”(FOMO)之前,新加坡人就已经被更极端的“怕输”文化所困扰。
这个词来源于福建话,意思就是”害怕失去机会“,”怕输“,”怕没有“。
如果你因为最后有免费礼物而站了几个小时的队,那你就是怕输。如果你用一包纸巾来占座位,然后去找食物,你也是怕输。如果你是个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有机会进入某学校,而在学校自愿工作数小时,那你绝对是怕输。

这种生存本能来自新加坡华人文化和不安全感。
在这里,错过机会等同于失败。新加坡是个小国,拥有非常有限的资源。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未来而战,没人会为我们而战。
“怕输妈妈”也是这种文化的代表。为了确保孩子进入顶尖小学,家长们必须完成大量的志愿服务(这行为真的很无聊 不是吗?)。甚至还有家长投诉其他家长虽已超出志愿时数,却仍占据志愿机会。
更别说!很多人为了小孩能读进名校,而纷纷搬到武吉知马名校区。
各位也是这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