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兩所大學不約而同宣布的新措施,都旨在減低新加坡社會對學術成績的重視。(聯合早報)
作者 許耀泉
新加坡不該過度看重學術成績,而是認可個人在其他方面的技能和成就,讓國人通過多種不同的途徑,取得成功......這些說法我們經常聽到。
然後呢?
然後本地兩所大學在(4月6日)不約而同地做出宣布,代表我國在減輕對學術成績的重視這方面,跨進一步。
不需優異學術成績的獎學金

南洋理工大學新設立的獎學金,遴選標準不包括優異學術成績。圖為南大「創意之室」(The Hive)校舍。(聯合早報)
獎學金一向都只留給學術成績拔尖的學霸,但南洋理工大學新設立的Talent Scholarship(暫譯為「才華獎學金」)的遴選標準,卻對優異學術成績隻字不提。
獎學金將頒給在各自領域表現傑出、並以南大或國家代表的身份,為社會做出顯著貢獻的在籍大學生。
符合遴選標準的學生可能來自藝術領域,如音樂人、製片人和作家,也可能是體壇專才、企業家和義工等。
這份獎學金將從2024年1月開始頒發,但較特別的一點,是獎學金得主也能夠申請5000元的津貼,讓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接受磨練,如參加比賽或發起社會計劃等。
更全面的成績單

新加坡管理大學畢業生的成績單自2025年起,將包括畢業生的課程輔助活動以及所學到的技能。(海峽時報)
到了2025年,新加坡管理大學(簡稱新大)畢業生的成績單除了各項科目的成績之外,也會包括課程輔助活動(co-curricular activities)以及他們所學習到的技能。
新大校長江莉莉教授宣布這項改變時說,成績單將顯示畢業生通過課程輔助活動展現的技能與知識,如跨學科知識、智慧和創意技能、交際能力等。
在這幾方面表現優異的學生甚至可能獲頒「數碼獎章」,讓他們在領英等社交媒體平台上展示。
江莉莉教授也指出,新大畢業生除了必須完成至少10周的實習期和至少80小時的社區服務之外,還有不少課外的學習機會,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磨練。
她還指出: 「這些學習機會可以經過一番仔細、刻意的篩選,以配合明確的學習目標。」
平心而論,這兩項新措施其實只是在現有基礎上的小改動,能不能持久也有待觀察。
但新加坡文憑至上主義盛行,因此由大學本身率先做出改革,可說別具意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哪怕只是跨前一小步,也值得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