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看似繁榮的社會中,新加坡的青少年們正默默地承受著內心的痛苦。抑鬱和焦慮的症狀正在無聲地侵蝕著他們的健康和學業。
最新的調查結果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這些症狀導致他們在學校中缺席長達24天,相當於近一個月的時間,而且學業成績也因此退步了63%。

(圖:來源自網絡)
一項調查發現,新加坡青少年因為出現抑鬱和焦慮症狀,導致他們平均缺課190個小時,約相等於24天;學業成績也因此退步大約63%。
杜克-國大醫學院和心理衛生學院的調查也發現,雖然這些青少年平均缺課24天,但其中13%的缺勤率達到三個月或以上。
家長也觀察到,孩子參與其他日常活動的能力有所減退,顯示抑鬱和焦慮症狀影響他們生活的所有層面。有關調查在去年4到6月進行,對象是990多名家長。

(圖:來源自網絡)
初步篩查發現,其中104名家長的孩子有抑鬱或焦慮症狀,他們的孩子年齡介於4到21歲之間。這些家長獲選接受更全面的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大約16%的青少年出現至少抑鬱或焦慮症狀。不過,他們當中只有15%曾向專人求助。
此外,調查也發現,受訪家長因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平均花費1.25萬新元在醫藥費上。如果以全人口來計算,這筆直接醫療成本預計達到12億元。
調查人員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及早干預的重要性。

(圖:來源自網絡)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些抑鬱和焦慮的症狀在新加坡的青少年中如此普遍?
專家指出,社會壓力、學業壓力以及家庭期望都是主要因素之一。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被普遍認為是相當競爭和高強度的,許多學生不得不面對沉重的功課負擔和激烈的競爭環境。同時,家庭對學業成績的高期望也給孩子們帶來了額外的壓力。
在這個問題上,專家和教育機構正努力尋找解決方案。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和輔導服務被認為是關鍵所在。
學校應該設立專門的心理諮詢師團隊,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幫助。此外,家長們也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反饋,這樣才能更好幫助其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