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panic!」
隨著兩次工業大革命的到來,交通和通信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人類越來越集中於城市的生產生活。然而,這卻並不等於大城市的城市版圖可以無限擴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也無形中加重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負擔,造成交通短缺、城市擁擠、環境質量下降等社會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新加坡WOHA建築事務所認為這對新加坡而言是一種機遇而非災難,正如電影《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未來指南的書籍封面上寫的那樣,「Don』t panic!」隨後,新加坡2050城市規劃便應運而生了!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系統
四大區域同時發力
「關於未來的場景,我們對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也為最好的目標而努力。2050年,新加坡將要面臨的重要挑戰就是不斷上升的人口密度。」
2050新加坡總體規劃方案借鑑了一個名為CPR2100的最初的設計方案,這份方案首次將一條沿海保護環(CPR)引入到新加坡周圍,同時許多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系統也將被建造在這裡。總體設施建設包括:太陽城、潮汐灣、東海岸邸園和Jurong大農場。

太陽城位於CPR2100方案的東北方向,它是新加坡最為成功的一處能量收集地,是國家最大的住宅供電廠。這裡將建造90000個新的住宅,同時這一地帶將為新加坡提供一半的能量。這一地帶的主要能量直接來源於太陽能。在這裡將建造數個不同規模的太陽能發電廠,其中最具標誌性的一個發電廠是新加坡能量塔,這是個高900米的建築,它可以從周圍100平方千米的區域中收集太陽能。住宅的增加與太陽能發電廠的建造不僅能夠緩解城市的資源短缺問題,而且能有效的疏散城市人口的密度,減輕城市核心區的壓力與負擔。

潮汐灣,也叫Agrobath,是一個有著堤壩、發電廠和高密度住宅開發區的綜合性區域。它位於Poyan水庫,也起到了潮湖的作用。文丘里效應提高了每日的潮汐水位,產生了一種更高速率的水流,這些水流通過CPR的狹窄的出入口流入到瀉湖之中。水流可以使得出入口處的水下渦輪機開始運轉,之後獲得水流產生的能量然後在白色塔中將其轉化為電能。位於住宅區和瀉湖中間的小島嶼之間的幾個帶有發電機的豎直風渦輪機可以獲取高空氣流,包圍在建築上的PV,在無雲的日子裡能夠捕獲到足夠的太陽光線。Agrobath不僅僅能夠為開發區提供足夠的電力,同樣它也可以為國家電網提供電能。

東海岸邸園(ECPL)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區域,這裡將建造住宅和娛樂場所。超過30萬的新加坡人將在這裡定居,每年大約有1500萬遊客來此遊玩,將有效緩解城市激增的人口密度。ECPL被認為是「國家的操場」,它可以為該地區提供所需的電能,並通過海產養殖場為人們提供安全的食品,同時蘑菇農場也可以為這一地區中的42個微型釀酒廠提供所需的農作物。

Jurong大農場是國家的工業和營養中心這裡有著綠意盎然的原野和平靜轉動的風車。這綠色區域可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工業需求,並為新加坡人民提供安全的食品。為了能夠從農業方面和工業方面都能滿足Jurong大農場的能量需求,開發商啟用了一個名為「蜻蜓」風渦輪機S-088的先進風能獲得系統。這是Suzon根據情況專門為新加坡設計的一個風能系統,它將被設置在綠色的景觀地帶之中。這個系統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蜻蜓的翅膀,設計同時也考慮到了新加坡地區低風速的特點。因為農業旅遊的盛行,所以在大農場中也建造了許多的農業度假地。
會呼吸的建築
打造生態的可持續
全球化城市的未來之路是綠色可持續的人居環境,在新加坡的城市規劃中表示,大自然的美好在於其生命力的展現,建築或景觀的設計不只是單純為了打造建築或花園,而是一種讓人類、生態更加美好的永續經營方式。

在新加坡Oasia酒店的建設中,WOHA使用了「俱樂部三明治」設計手法,創造了一系列層級,每一個層級都有獨立的空中花園。每一個天空花園都是城市走廊,被更高一層的花園覆蓋的同時,還對四周打開形成視野上的透明性。整個建築的綠色返還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750%。
高密度綠覆率,多孔隙滲透空間的建構語法,運用自然界流動的風、光、水系統,不僅讓我們看到的建築像一幅「垂直森林」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展現自然生命力量的建築場域,將人與生存空間、自然系統相互的生態關係達到最佳平衡狀態。
WOHA的建築整合了一個理想的發展模式,提供了人類集居及生態棲息的典範,有如源頭活水,讓我們在都市叢林下看到了綠色宜居的未來城市身影,能夠使因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的改善。

垂直城市,找回現代城市的
人性尺度及社區意識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未來城市不可避免的要向高密度發展,屆時,高層建築該如何真正做到與城市產生有機聯繫,如何使人與自然實現共存,將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新加坡城市規劃提出了「垂直城市」概念,回應了如何用設計去應對高層高密度生活。
「垂直城市」是一種能將城市要素包括居住、工作、生活、休閒、醫療、教育等一起裝進一個建築體里的巨型建築類型。在「垂直城市」里,可以提供所有的城市功能。新加坡2050城市規劃通過把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分成一共可以容納111111人的網格,組成了一個「通透的網格城市」。
「我們把上千個很小的居住單元放在一個高層聚落里,並不是通過常規的垂直交通工具上下,而是通過所謂的天街,那裡每條街都只有十層,你可以走上走下到不同樓層,就像傳統的尺度一樣。在街道之間,我們有懸掛的花園與袖珍花園。」

新加坡2050城市規劃中的「垂直城市」概念,是對城市土地的一種高效利用,能很好的釋放更多空間給城市綠地和居住空間。在保證生態綠地的規模化和居住空間的中低密度的同時,集中布置的複雜城市功能和超大體量還有利於城市公共中心、活力中心、城市地標的形成。「垂直城市」依託大運量公交(軌道站點),內部活動自成系統,完全脫離對小汽車的依賴,並可以最集中地應用生態節能技術。可以想像,未來「垂直城市」的合理建設必將對城市人口密度有很好的調節,對整個城市的規劃建設也會有很大的裨益。

新加坡的2050城市規劃,從緩解資源緊缺、改善生態、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三方面對城市發展所面臨的人口密度激增的問題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同時也為我國人口密集城市日後的發展規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
低密、生態、高效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狀態,對於社區亦然。極具城市前瞻性的萬科,多年來,充分認識到低密對於舒適人居體驗的重要性,以「構建人與城市之間的美好」為目標,打造了眾多低密、高端、舒適的產品項目,只為讓更多的人感受最為純粹美好的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