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背後不是靠運氣也不是靠別的,靠的全是無畏的勇氣和堅持,他的故事有著無限的正能量。
25年前,新加坡有一個賣魚丸的小伙子。因為魚丸味道好,很受歡迎,沒幾年,他就有了一筆可觀的存款。
多年以前,魚丸只是為防止魚肉腐爛而加工成的一種小食品。有幾個人看他做的魚丸好賣,就與他合夥,部分人在家裡做,部分人到街上賣。這樣一來,生意做大了。
沒過多久,這個小伙子說,要向銀行貸款15萬元去日本買設備。原來,他看到了一則消息,說日本生產出一種高產量的肉類絞磨機。
「你瘋了嗎?魚丸手工就能做,根本沒必要去買那麼貴的設備。」他的合伙人非常不滿。「我們要把眼光往遠處看,只有做大才能賺得多。」小伙子說。
一顆魚丸賣兩毛錢,只賺七分錢。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件沒必要做的事,簡直是往火坑裡跳。「既然這樣,我們可不陪著你做傻事。」合伙人見他不聽勸說,和他分道揚鑣了。
幾個月後,小伙子從日本買回那套設備。沒多久,人們發現他再也沒到街上賣過魚丸,但是,他的魚丸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看得見。
其他小販們沒想到,自從那個小伙子的魚丸上市後,他們的魚丸就賣不動了,因為無論從外形上,還是口感上,小伙子的魚丸都高出一籌。漸漸地,他們也紛紛開始販賣小伙子的產品。幾年下來,小伙子的魚丸日產量提高到10噸,還是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二十多年過去,他的魚丸年產量達到8000噸,營業額已經達到三千多萬元。

當初那位小伙子,就是今天新加坡最大的魚丸製造商、「魚丸大王」林文才。新加坡《聯合早報》對他進行專訪時,他說:「其實,我只是在心裡把魚丸換了一個量詞,魚丸是『一顆顆』的,但在我的心裡,它是用『噸』來計算和銷售的。」把「顆」改成「噸」,是一個量詞上的升級,更是一個創業目標和人生志向的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