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螞蟻想問問新加坡的家長和學子們:你們每天給予或拿到的零用錢有多少?
《海峽時報》今年3月針對500位家中孩子正在上學的新加坡家長,進行了一項零用錢調查,想了解小學生、中學生和中學後(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和大學)的學生每天平均有多少零用錢,大概都花在哪些方面。

示意圖:伸手向父親拿零用錢。(聯合早報)
調查結果顯示,新加坡孩子的每日平均零用錢如下:
小學生:4元(新元,下同)
中學生:9元
中學後:14元
調查顯示,三個組別的學生大部分都有在課間休息時用零用錢來買餐飲:
小學生(91%)
中學生(90%)
中學後(82%)
意外嗎?
除此,多數學生還會將零用錢花在放學後開銷以及交通費上。
將零用錢花在放學後開銷的學生百分比如下:
小學生(24%)
中學生(49%)
中學後(68%)
將零用錢花在交通費的學生百分比如下:
小學生(16%)
中學生(30%)
中學後(58%)

課間休息時間,對學生而言是寶貴也是美味的。(聯合早報)
不難看出,隨著年齡增長,放學後的活動漸漸增多,有這方面消費需求的學生比例也增加。另外,也有越來越多學生開始搭乘各種交通工具。
讓紅螞蟻感到較意外的是,有6%的小學生家長、2%的中學生家長和10%的中學後家長,是不給孩子任何零用錢的。
讓孩子先學會「忍功」
有趣的是,在小學生組別里,有60%的家長是每天給孩子零用錢,其餘40%則每星期發放零花錢。到了中學後,家長們更傾向於每個月給孩子零用錢(42%)。
對許多家庭來說,零用錢的發放,也是孩子學會自主管理財務的一種途徑。
其中一名小學生的母親賈欣達·蘇雅塔告訴《海峽時報》:
「我以前每天給他們2元,現在我一個星期給他們10元,讓他們能學會如何控制預算,對自己負責。」
賈欣達的女兒說:
「學校一盤雞飯是1.5元,一杯凍檸檬茶5角錢,所以10元是足夠的……若有剩下錢我會在周五買一杯泡泡茶。」

賈欣達·蘇雅塔與女兒。(海峽時報截圖、紅螞蟻製圖)
對小學生而言,這也算是另一種成就解鎖吧,不但學會了如果掌控預算,還給自己「賺」到一杯愛喝的泡泡茶。
家庭輔導機構(Frolic For Life)的理財專家Michelle Howell告訴《海峽時報》:
「孩子通常在六、七歲時開始能夠理解金錢的概念,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購物,從比價開始學習預算分配。」
看似錢變多了?實則不然
過去兩年,半數以上的家長都增加了孩子的零用錢。有52%的小學生家長、73%的中學生家長和70%的中學後家長都這麼做,主要是因為生活成本上漲了。
15歲的中四學生Charlotte Lam受訪時說,四年前她的零用錢只有4元,去年8元,今年已增至10元。她說:
「無論是學校里或在外用餐,食物都很貴,現在吃一餐需花費高達7元。」

Charlotte Lam。(海峽時報)
零用錢夠不夠花?
每天4元至14元的零用錢到底夠不夠用,見仁見智。
對一些中學生和中學後的學生,這顯然是不夠的。
有7%的中學生以及40%的中學後學生的家長都反饋說,他們的孩子有在上學期間兼職,或者有打假期工來賺取更多零用錢。這能讓孩子獲取工作經驗、補充生活開支,以及學會經濟獨立。
正就讀理工學院的Darius Loong(19歲)說,他會在假期做兼職推銷員,每次至少能賺幾百新元。他會將錢花在餐飲以及購入心儀的玩具公仔。
他說:
「我工作是為了買東西。我不認為我的父母會給我額外的錢去支付這些活動(購物、在外用餐和打保齡球)。」

Darius Loong。(海峽時報)
理財專家Michelle Howell也補充說:
「家長在孩子上中學時,應幫助他們學會避免衝動購買,並理解需求與慾望之間的區別。」
新加坡管理大學金融系助理教授Aurobindo Ghosh也表示,未滿21歲的孩子,大腦並不像成年人那樣能夠有自制力來延遲滿足自己(delayed gratification)。
因此家長應該等到孩子上大學心智成熟時,才讓孩子接觸信用卡與投資的觀念。
這將能幫助他們為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同時也能在存錢繼續深造、存錢購屋、存錢組織家庭,或者投資來為退休生活作準備之間,進行必要的取捨。
千萬別小看每天這不起眼的2元或4元零用錢,其實這是在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起金錢觀,讓他們學會如何面對生命中時常會出現的各種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