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目前正在檢討直接收生計劃,旨在使遴選過程更全面地發掘有潛力的學生,確保計劃對學生栽培起到增值作用,尤其是支持經濟條件較弱的學生。有關的選拔或提前一年開始,以擴大申請窗口,讓學生有更多空間去發掘潛能。

圖源:FACEBOOK
檢討改進直收計劃幫助弱勢學生成長
日前,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表示,針對直接收生計劃當局預計在2025年第二季做出有關宣布。目前,所有中學生當中,約一成是經濟援助計劃或自主學校助學金的受惠者,相比之下,通過DSA被中學錄取的學生,約6%是教育部經濟援助計劃或自主學校助學金的受惠者。
陳振聲認為,這兩個的比率差距不是太大,DSA未必是一些人所認為只惠及「有錢人」的。但當局會繼續縮小差距,幫助家庭背景沒那麼好的學生髮掘才華,鼓勵他們的家人給予支持。他指出,選拔或提早約一年開始,擴大申請時段。
目前,DSA申請是在學生就讀小六時的年中左右開放。如果能提早一些進行,學生知道他有機會,就有更多空間去發展才華。新加坡政府希望,家庭能力較弱的學生可能在小四年底或小五就開始與他們協作,去鼓勵發掘他們的潛能。

圖源:FACEBOOK
2004年起實行的直接收生計劃,讓學生在小六會考前,憑學業以外的才藝報讀中學或初級學院。本地去年爆出前籃球教練涉嫌受賄,協助學生通過這計劃進入名校,再次引起社會對這個收生機制的關注。
陳振聲強調,學校不應只網羅最好的學生來組織冠軍隊伍,一支隊伍不能只由DSA學生組成。計劃必須為學生的栽培工作增值。遴選過程要全面,除了技術和才藝,也應考慮學生能否適應學校文化和環境。
踏入新學年,教育部將繼續貫徹因材施教的理念,不論學習程度,讓每名學生髮揮最大的潛力。陳振聲說,未來經濟的需求更廣,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可能更多,但不是樣樣都得通過測試。
教育部為此在近年做出相關調整,中小學從2023年起已取消所有年級的年中考試。從2026年起,報讀本地大學時,只有三科H2水平的科目以及理解與寫作會算入大學入學分。A水準專題作業不再計分。
特殊學校與主流學校共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新加坡教育部還計劃改善特殊教育學校的系統,探討讓開辦特殊學校的社會服務機構集中招聘教師和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為教師的個人發展提供更好支持,同時吸引優質的教師團隊在特殊學校做出貢獻。
教育部長陳振聲指出,本地目前有26所政府資助的特殊學校,將來會有約30所,甚至更多特殊學校。這些學校在聘請教師和師資專業發展方面和教育部的制度不一樣,教育部計劃結合開辦特殊學校的社服機構的力量,為特殊學校教師提供一個更好的系統,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領導能力。
特殊學校和主流學校不是非黑即白的劃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在本地,有特殊需要的孩童當中,八成在主流學校就讀。

圖源:FACEBOOK
相較於主流學校,特殊教育學校面對的挑戰更大,聽障、視障、行動不便等每一種特殊需求都不一樣,各個學校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因此這些學校教師的個人發展,不應只是局限在個別的學校,也應該可以到其他特殊或主流學校交流,利用自身的知識和人脈,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協作,從而更好地扶持特殊學校整體的發展。
陳振聲表示,私立機構的利潤較高,固然有自己的受眾,政府要建立良好的系統,吸引高素質人才留在公共服務領域。特殊兒童教育還有特殊兒童服務、學前教育,跟醫療服務是同樣的一個理念,要保持質量、負擔能力和可及性。
事實上,相較於私立機構,政府的公共服務領域,要在維持一定質量的前提下,讓大多數國人都能夠負擔得起、接觸得到。因此在整個系統的資源分配中,要讓從業者有信心。在專業提升方面,在整個系統的資源分配方面要給他們信心。
為此,新加坡教育部去年推出特別教育領袖培育計劃,旨在為特殊學校提供更系統化的機制,發掘並培養有潛力的領袖,以留住人才。當局將與經營特殊學校的社服機構合作,在學校已建立的基礎上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此外,教育部也協助成立特別教育實踐社群,促進各機構之間的專業交流,分享最佳作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