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搶到美國歌壇天后泰勒絲明年3月的演唱會門票,新加坡歌迷7月6日在後港坊外排隊等候買票。(檔案照片)
一些人或許認為,音樂旅遊僅僅是售賣演唱會門票,繳納消費稅後大部分收入都被歌手帶走。但我們不能忽略音樂節或演唱會所帶來的其他收入也惠及航空服務、公共運輸、酒店餐飲等產業。再者,旅客遠道而來,不可能只待一天就離開,他們會在新加坡的旅遊景點消費。音樂節背後所帶動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後疫情時代,新加坡貨幣強勢政策導致新幣升值,許多外國遊客出於成本考量對赴新旅遊持觀望態度。與此相反,泰銖貶值則吸引了更多遊客前往。然而,金三角地區(主要是泰國和緬甸)以及周邊國家如柬埔寨頻繁發生綁架事件,引發恐慌,導致許多旅客取消原定計劃,轉往新加坡,間接使新加坡旅遊業受益。一些受訪者認為「貴點總比被綁架好」,這表明新加坡的治安已成為旅遊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新加坡國家體育場可容納5萬5000名觀眾,遠超香港的亞洲國際博覽館的1萬4000人。以5萬人為計算單位,若半數來自海外,三天兩夜平均消費1500新元(包含機票與住宿),保守估計一場演唱會將為新加坡帶來3700萬元的收入。
2023年即將結束,獅城已經擺脫疫情的影響,但在不確定性更高的2024年,新加坡要如何延續卓越表現?我相信只要保持傳統優勢,支持創新,延續開明和包容的態度,就能延續獅城的輝煌,甚至更上層樓。
除了完善的基礎設施,新加坡還奉行開明開放的政策,不排斥或歧視不同背景及思想立場的演出者。完善的硬體設施和開放政策疊加,使新加坡在東南亞國家脫穎而出,成為歌手們在本區域舉辦演唱會的首選地。
亞洲國家在後疫情時期普遍遭遇經濟低迷,中國未能如預期強勢復甦,反而陷入需求放緩和房地產危機的困境,東南亞多國也面臨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放緩等問題。然而,新加坡國土狹小、資源匱乏,卻在全球長達三年的疫情之後迅速復甦,成為東南亞反彈最快的國家之一。
相反,鄰國馬來西亞由於奉行保守政策(對服飾、語言和動作有諸多限制),加上政治或宗教因素,導致許多藝人望而卻步。例如,薩姆·史密斯、查理·普斯(Charlie Puth)和泰勒絲公布的演唱會地點並無馬來西亞,讓粉絲倍感失望。甚至當酷玩樂團宣布在馬國演出時,儘管獲得了首相安華在X平台上的友好留言「Welcome to Kuala Lumpur」,卻遭到在野黨批評,並質疑他是否暗中支持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群體(LGBT),引起不小爭議。
新加坡在旅遊領域尤其表現卓越。儘管一直因便利的交通、整潔的城市和良好的治安而受到外國遊客,特別是自助旅行者的青睞,但在疫情後,新加坡的旅遊復甦主要歸功於意想不到的演唱會經濟。
美籍韓裔歌手南允道(Eric Nam)也因對以巴衝突持有不同立場而激怒馬國民眾,受到死亡威脅,不得不取消演出。在檳城舉辦的《大馬印尼Tiktok音樂節》則因當地政府干預而取消。兩國民眾與政治立場的分歧,在對待演唱會的態度上表露無遺。一方偏向保守,另一方則傾向開放,這種差異直接影響了歌手的選擇,顯然,新加坡在這一競爭中占據優勢。
綜上所述,新加坡旅遊業的復甦或許與時機密切相關。然而,另一方面,新加坡憑藉出色的基礎設施、治安保障以及開放政策,使得旅遊業乃至整體經濟都蓬勃發展,這也難怪能夠成為國際旅客、資本甚至新移民的寵兒。
作者是馬來西亞財經分析員
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