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囤積癖」/許世平

新加坡有一則「垃圾屋」的新聞,10多名義工費時約9小時清理約200箱雜物,過後還幫髹漆,添置新桌和床褥,3年來家人才得於慶團圓,孩子又能重溫童年時的年味。
心理學家將這種垃圾滿屋的心理糾結,定義為「囤積癖」。
過去通過報章,還不時讀過此類囤積癖的新聞,雖然這種囤積強迫症是一種病,但假如能知悉其中隱情,我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酸楚的傷感。
有病婦因疲弱體衰,想掃掃卻喘不過氣,就沒心情清理,還與孩子隔絕;有者還因突發火災沒能及時逃跑,而被濃煙燻死;有的獨居老婦,一直都依從丈夫生前的囑咐,每天買報紙回家,等丈夫「回家」看。
也有早年遭丈夫遺棄的單親媽媽,帶著年幼孩子艱苦生活,可是年幼孩子卻車禍離世,她就不斷將撿拾到的各類玩具囤積在家;還有年輕時遭職場霸凌而患憂鬱症的婦女,家人相繼離棄後,那些與她相伴的雜物,成為她的精神依靠和情感歸宿。
清掃領袖權欲垃圾
然而,不論經歷了些什麼,我們都希望每個人都一定要保持內心的堅強,不要讓那些雜亂的環境影響到人的專注力,不要那些囤積的雜物擾亂人的安寧。
因為雜亂是一個人的內心恐懼、憂愁、負罪感,羞愧感的外在表現,雜亂的東西會增加人的緊張激素,影響健康,所以一定要定期定時清理一下視線內最混亂的地方。
ADVERTISEMENT
那些囤積物會讓你疲憊不堪,它們就像亂塞進肚子而沒法消化的雜食殘渣,因為積壓在人的腸胃,最後累積成宿便和毒素。特別是那些偏執的掌權者,撿拾了一大堆沒用的觀念廢品,扔在家裡還堆滿著家門及樓梯廊道,這些像蠶繭般包裹的權術詐謀不會給人有愜意的安全感,甚至它還是一種危及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隱患。
新年伊始,我們希望全民能成為義工,協助清掃政黨領袖囤積心房裡的權欲垃圾,進行清洗消毒,清除「垃圾屋」里熏天的餿酸氣味,擺脫舊物的囤積癖。
只有將家的里里外外每個犄角旮旯都清理得乾乾淨淨,還有屋外剛被修剪的草坪散發的新綠及雨後微風吹拂清爽,就一定能讓我們感到愜意暢快,精神抖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