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政府成立數字轉型辦公室,宣布將招募1000名「數字大使」,深入社區幫助約10萬名老年人掌握數字技能,使他們跟上數字時代步伐。另有300名青年志願者將在家庭服務中心和樂齡活動中心等場所幫助老年人學習使用電子設備及網絡安全知識等。

據悉,「數字大使」將走進小販中心(售賣熟食的市場)、咖啡店與菜市場等,向攤販和年長顧客推廣電子支付,目標是在一年內讓全國約1.8萬名攤販開通二維碼支付。這些攤販大多年齡較長,為鼓勵他們提供電子支付服務,政府將每月給予300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補貼,為期5個月。使用企業版「PayNow」、電子發票等的商家可獲高達5000新元補貼。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與當地電信業合作,自7月起推出「年長者手機上網津貼計劃」,提供負擔得起的智慧型手機和配套服務。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新加坡政府2007年就推出「銀髮族資訊通信計劃」,幫助老年人學習新科技。近年來,為落實「智慧國家2025」願景,新加坡政府與企業、社區和學校等合作,大力開展數位技術學習活動。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新加坡越來越多老年人從數字化的日常生活中受益。據新加坡政府調查,2018年,88%的50至59歲人口及55%的60歲以上人口使用網際網路,後者更是在兩年內增加了25%。
不過,新加坡老年群體在使用移動支付等數位技術方面與其他年齡層仍有不小差距。新加坡年滿60歲人口中,使用手機掃碼支付者僅有6%,遠低於26%的全國平均水平。在小販中心經營蝦麵攤的盧韋宏表示,每200名顧客中,大約僅一人詢問可否掃碼付款,使用率不高。
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認為,實現數位技術包容性更加需要考慮和尊重因年齡、身體狀況、識字程度等因素而被忽視的高齡群體。政府要帶領更多老年人進入數字時代,除了提供幫助,鼓勵他們活到老學到老,還要在產品和數字服務設計上照顧他們的需求,做到簡單易用,並給予更多關懷,讓老年人適應數字化轉型。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續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