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分管研究的副院長古阿烈(Alex Cook)說,阻斷措施鬆綁後,病毒傳染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他表示政府逐步鬆綁措施是明智之舉。
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表示,政府正在準備下一階段工作,謹慎考慮哪些領域可以先安全復工,不過當前的許多措施屆時仍會繼續執行,大家必須對此有耐心並且維持自律,疫情才不會反撲。

(圖源:黃循財臉書)
古阿烈說,倘若疫情再度惡化,新加坡可能必須再次推行多一輪病毒阻斷措施。因此,個別場所仍應限制人流,以控制風險。
專家表示,新冠病毒傳播的效率主要取決於人數,以及是否有落實安全距離的措施,不同活動附帶的病毒傳播風險其實是有差別的。

(圖源:Unsplash)
鷹閣醫藥中心傳染病專科醫生黃乘佑接受《聯合早報》採訪的時候也指出,就算在低風險場合,人做出的行為也可大幅增加風險。
「比如看足球賽,若某個隊進球後,大家歡呼且擁抱,這樣就大幅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
他也建議,阻斷措施逐漸鬆綁後,餐飲場所應限制食客逗留的時間,因為食客不可能一直戴著口罩,而健身房則應確保持續消毒器材。
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在接受《聯合早報》的採訪時透露病毒傳播風險可分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
高風險活動包括:參加大型活動、去酒吧、電影院、健身房、按摩院、10人以上的聚會等。中風險活動則包括:到理髮店、美甲店以及在餐廳堂吃

(圖源:Unsplash)
至於低風險活動,專家普遍認為,低於5人的聚會、去超市/濕巴剎、公園、沙灘、戶外活動等屬於低風險,不過梁浩南醫生說,這類室內場所畢竟空氣比較不流通,病毒也較容易存活,風險應屬中等級別。

(圖源:Unsplash)
根據以上的各項日常活動的傳播風險,梁浩南醫生也建議公眾應注意採取額外防疫措施。不過,專家提醒,上述「風險級別「僅供參考,現實情況會有許多變數,應根據實際情況個別評估風險。
在「斷路器「期間,新加坡政府不要求做激烈運動時戴口罩。有些網友很不同意。
日前,武漢有一大叔戴口罩在公園運動,豈料突然倒下,送醫死亡。因此,武漢市中心醫院胸外科主任陳寶鈞建議民眾戴口罩時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戴口罩運動會導致通氣阻力明顯增加,通氣量下降。人也會感覺呼吸不暢、難受,同時由於氧氣攝入不足,會導致心肺負擔加重,對心肺造成損傷,嚴重的會大大增加猝死風險。

(圖源:Pixabay)
如果非要出門運動不可,應該注意:
1. 選人少的時候出門運動;
2. 在住家周圍運動;
3. 單獨運動,不要約跑;
4. 運動前後戴口罩;
5. 遇到行人和其他跑者要儘可能保持人際距離,不要跟在別人身後或身邊跑;
6. 不要對著行人呼氣;
7. 注意人身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