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企業社會責任(CSR)常被視為企業的運作成本之一,而在公司的核心決策中常常被忽略或沒有得到充分和應有重視。
例如,有些公司只是把企業的捐贈和志願服務視為提升公眾形象的一種手段,也有公司將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一種危機管理策略之一。
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真實價值遠不止如此,在新冠疫情危機時期它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企業社會責任其實能夠幫助在公司內部和外部(與同行,或與生產鏈,以及和社會)積累重要的社會資本。這些資本主要體現在員工在工作時會更積極,對公司會更有忠誠感,公司與各層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任和忠誠度的增加,以及公司所獲得的好的社會聲譽。
教授簡介
張偉娜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金融系高級講師
美國·西北大學金融學博士
教研領域:固定收益證券、資產定價與投資、可持續投資等

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在經營上都受到嚴重衝擊。不過,東南亞的很多公司卻並沒有隻考慮自己的商業利益,反而主動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大眾同舟共濟,從而幫助公司在各個層面中營造了很多的社會資本。
在企業內部,關注員工福利正是建立公司內部社會資本的直接途徑。
新加坡電信(Singtel)、新翔集團(SATS)以及康福德高(Comfort DelGro)等企業承諾會保住員工工作,特別是低薪工人。印度尼西亞的出行平台Gojek則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員工提供更多經濟支持。馬來西亞實施邊境封鎖後,一些新加坡公司還為其外國雇員提供了高水準的臨時住所。
另外一些公司也為閒置員工提供臨時培訓或者再培訓,以供其他需求旺盛的行業企業重新雇用。例如,新加坡航空公司(SIA)就為數百名機組人員進行再培訓,來擔任醫院的關懷大使或是在公共運輸樞紐承擔協管工作。
餐飲業的新型企業社會責任感模式
在疫情期間,逐漸浮現了一種新型的企業社會責任模式,就是公眾與盈利企業聯和做公益活動。一些餐飲企業開始了募集公眾捐款的活動,這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繼續維持企業的正常商業活動,另一方面也為需要幫助的群體低價提供食物和餐飲服務。
例如,新加坡的食物銀行(Food Bank) 啟動了「城市膳食」(Feed The City)計劃,籌款集資贊助13家餐飲企業為弱勢群體提供膳食。還有由慈善組織「悅世界」(Blossom World Society)發起的「購物活動」(「Project Belanja!」)籌款, 該項目幫助新加坡餐飲協會下屬的100家餐館和食品連鎖店,為遭受疫情打擊的外籍勞工提供營養美味的食物。
當然,傳統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實施方式在疫情期間也繼續得到了廣泛採用。亞洲漿紙 (Asia Pulp & Paper) 與淡馬錫聯合在新加坡的70餘家公司、工會、大學和社區組織等一起為民眾分發免費洗手液。
在泰國,曼谷素坤逸希爾頓逸林酒店、瑰麗酒店以及泰國滙豐銀行等紛紛為弱勢群體提供食品、個人衛生護理包和必要的家庭用品,以滿足其日常需求。
Coway Malaysia不僅向馬來西亞的38所公立醫院捐贈了300台空氣凈化器,還向衛生部捐贈了30萬令吉以抗擊新冠疫情。
印度尼西亞的Gojek公司免除了醫院周圍的送餐費,並嚮往返醫院的人群提供代金券。
在需求激增的情況下仍保持低價銷售對社會的穩定也有幫助,例如職總超市、昇菘超市和泰國的一些口罩生產商等的做法。
企業社會責任行動與企業創新並駕齊驅
企業也在不斷地進步,以創新的方式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
例如,新加坡的出行平台Grab推出了一項新服務——GrabCare,根據醫護人員需求提供交通服務。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亞航也發起了「拯救我們的商店」(Save Our Shops)的活動,幫助小型電商公司在航空公司網站「我們的商店」(OURSHOP)上出售產品,且免除它們的佣金和上架費。
也有許多企業對閒置的一些固定資產進行了重新安排, 在運送和安排隔離人員中出自己的一份力。

這些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做出的努力正在各個層面建立自己的社會資本,從而營造出了團結、關懷和支持的氛圍以及更高水平的創新環境。
疫情期間,對於各個盈利企業在增強社會責任方面不遺餘力,民間與公共部門應可以給予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這樣可以幫助把公司所積累的社會資本轉化為實際的企業利益,比如說提高員工的積極性、推出更具創新性的業務方案、鞏固與利益相關方的業務聯絡、創造給這些企業更多的商機以及增加對公司的好評,提高它們的品牌聲譽。
由此,一個更具協作性和可持續性的經濟體系得以穩固的建立,即使在疫情過後也可以繼續保持這種好的企業和社會之間的新常態。
文章英文版原載於The Business Times,
原題為A time for CSR to shine,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作者:張偉娜,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系高級講師
翻譯:師文華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