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總理在2019年新加坡國慶群眾大會上的演講,為本地居民敲響警鐘。他提到,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是遲早會出現的問題,再不行動的話,新加坡很可能要「縮水」了!

圖片來源於新加坡總理公署


氣候變化對新加坡的影響?
在群眾大會之前,總理就在Facebook上分享了英國廣播公司網站關於氣候變暖的報道。網站預測,到2100年,新加坡7月的平均溫度將從現在的27.8℃增加到31.1℃,最高氣溫則會增加到37℃。

圖片來源於總理Facebook

除了天氣酷熱難耐,新加坡也開始面臨雨越下越大、淹水更嚴重等問題。根據新加坡之前的規定,所有建築必須建在海平面3米以上。這是因為到了漲潮時段,海平面會升高2米,剩餘1米則用來應對下大雨時的淹水情況。不過專家預測,到了2100年,海平面可能會升高1米,這意味著同時發生漲潮和下大雨的情況下,新加坡部分地區會被淹沒。
總理打趣道,如果新加坡低洼地區被海水淹沒時,大家會往高處跑,不過新加坡唯一的高處武吉知馬山 (海拔163.63米) 肯定容不下所有人。玩笑的背後,其實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可怕問題。



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想通過改善排水系統解決洪水問題,已經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新問題。因此,總理希望居民們能從3方面著手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於亞洲新聞台


了解氣候變化趨勢
氣候變化對不同國家有不同影響,新加坡氣候研究中心就是要研究對本地的具體影響。總理也宣布,中心將會與鄰近國家仔細探討氣候變化對區域的影響,包括新加坡是否會有更嚴重的後果。

減少碳排放
要減緩造成氣候變化的因素,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新加坡是首個實施碳稅的東南亞國家,致力於在2030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削減36%,並確保2030年後不會再升高。總理呼籲居民可以從日常生活的小行動做起,包括出門記得關燈、減少需要焚燒的垃圾、使用可以再循環的物品等。

建設新工程
為應對海平面上升,新加坡需要針對不同的地段採用不同的保護策略。政府將探討在濱海堤壩建第二個水泵房,在東部等地區採用填海造地/島等策略。工程之浩大,總理預計未來50-100年要花費至少1000億新幣。



環境科學領域現狀
在過去二三十年間,氣候變化從一個新鮮的概念成為了一個被全球普遍認識的主流議題。以「氣候災難」為主題的電影《後天》和《2012》都獲得了巨大成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環境科學專業也將成為熱門專業。
環境科學是一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專業,學生們不僅要探討人和社會對環境的影響,還得了解國際上關於環境保護的經濟與政治知識。詹姆斯庫克大學新加坡校區的商務與環境科學專業強調商業管理與環境科學相結合,強調氣候變化的應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等,貼合於新加坡現狀。對環境科學富有熱情的同學們,可以通過下圖了解大學開設的相關專業。除了課程信息之外,還提供了就業方向的介紹。


大學的戰略目標為,「通過優秀的畢業生和執著的科學探索為全球熱帶地區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現在每年6月29日在慶祝的國際熱帶日,也是由大學向聯合國提議並得到批准生效的。2018年9月27日,新加坡校區熱帶未來研究所正式開幕。大學所進行的研究都將通過研究所進行孵化和推廣,以此來為新加坡和東協地區創造實質性增值。
新加坡校區也貫徹著建立綠色校園、綠色辦公室的信念,例如:整個校園內沒有提供塑料吸管的商家;辦公區域的空調會在員工下班後自動關閉等等。在2018年11月,新加坡校區獲得了國家環境局頒發的Eco Office證書。

希望同學們能在新加坡校區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努力讓地球變得更好,將氣候變化的危機化為轉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