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會昨天通過《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視頻截圖)
打擊假新聞的《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毫無意外在國會三讀通過;工人黨要求公開記名投票,也毫無意外地呈現朝野對立的結果。
法令最大的弔詭,是幾乎沒有人不承認,散播速度如野火的網絡假新聞,容易對社會造成重大傷害,特別是惡意挑起種族、宗教仇恨情緒的虛假信息,因此必須立法對付。但是,法令卻引發在野黨、學術界、新聞界,甚至販夫走卒的擔憂和反對。我在咖啡店聽到的普遍反應都是:今後不可以亂講話了。

(歐新社)
但這顯然都是對法令的誤解。就事論事地說,政府制定這條法令思考得相當周密,從假新聞的性質開始(傳播速度快,因此應對方式也必須快刀斬亂麻——這也引發了國會辯論時「先斬後奏」的譏諷),如何最有效地精準打擊(要求信息源頭刊登更正,嚴重的話立即取下,否則面對刑責;傳播者沒有連帶責任),以及補救措施(不服者可以針對部長禁令提出司法複議,而且過程便利、廉宜)。
情緒上的擔憂跟政府「記錄不良」有關
至今,我所聽到的反對意見,更多是情緒上的擔憂(寒蟬效應、鉗制言論自由),很少看到深思熟慮的理性反駁。但是上至學術鴻儒,下至市井小民,無不本能地對法令出現抗拒心理,甚至把法令同大選前布局的聯想和陰謀論都出來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從旁觀者的角度,當然容易批評;但是政府是必須負起維護社會良好秩序責任的,而假新聞的破壞力已經是路人皆知,不可能毫不作為,坐以待斃。但是法令通過,政府得到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一片質疑,我只能說,這代表了令人擔心的公信力危機。
從政府的解釋看,法令針對的是假新聞,對政府的批評等異議不受影響,可是人民偏偏不相信。我認為這跟政府「記錄不良」有關,包括自建國總理李光耀時代以來,對付異議分子打壓的歷史,導致民間普遍懷疑政府任何擴權的動作。

劉程強稱對政府沒有信心,一旦法案真正實施後,「政府所呈現的又會是個怎麼樣的嘴臉呢?」 (視頻截圖)
修復朝野互信是第四代最重要的挑戰
雖然已經進入了後李光耀時代,後續的行動黨政府也不如李光耀時代那麼強勢,但是間中對付異議分子的例子還是有的,包括國會辯論時提到的黃永宏當人力部長時,高調譴責陳企業和陳抗兩位經濟學者(他們還不算是異議分子)的情節被舊事重提,一方面表明政府其實並不夠透明(學者根據不全面的數據分析得出讓官方尷尬的結論,政府不滿意又強勢譴責,但卻不反省自己一開始為何不公開更多數據讓學者研究),另一方面顯示這種對歷史過錯不公開承認和道歉的舊帳,已經傷害了民間的信任感。
第四代接班進入了關鍵時刻,從法令通過過程的風風雨雨來看,我認為修復朝野互信,是第四代最重要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