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有人玩笑說,在新加坡,情願shi了也不能病,因為看病實在太貴了

豪華氣派的私立醫院,和小型診所形成鮮明對比
還有就是,新加坡的診所很少做檢查,一般都是問一下有哪些症狀,用藥也僅針對症狀,頭疼醫頭腳痛醫腳
但藥的種類區分地很詳細,從胃疼到頭疼到肌肉疼,全都區分地清清楚楚,每一粒藥都是精準打擊

(每一顆藥都有特定的作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們剛來新加坡,中國國內看病流程還記得很清楚:一般都會先做檢查確定病因,該抽血的抽血,該拍片的拍片,搞清楚病因後對症下藥;用藥是針對病因,不同原因都會用不一樣的藥。
我個人體驗是,國內的醫療更像是治標也要治本,而新加坡的治療更注重解決症狀,用藥能控制住症狀就算ok。
只是,中國國內不少城市,都面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每次看病都是排隊兩小時問診五分鐘,排隊的流程實在磨人。但好處是,只要排上了隊,再晚也總能看上,檢查啥的當天或者隔天基本都能搞定。

在新加坡,醫療資源分配相對均勻,診所遍布全島,很多HDB樓下就有診所和牙醫,甚至還不止一間,日常看病很方便,所以排隊也不會需要很久
然而,一旦需要升級治療,醫院不但排隊時間長,昂貴且耗時。最重要的是,不知道自己啥時候能看上
其實說這麼多,也不是想要抱怨,只是身在新加坡。咱們可能需要搞清楚看病流程,也對自己的病症緊急程度做一個基本判斷。如果著急,又有保險的話,去私立醫院能夠更快解決問題。
如果是小病症,或者不著急的病症,那麼慢慢從診所走流程,荷包也能少出點兒血。
最近新加坡恰逢新冠、猴痘、手足口、重流感等多種流行病等夾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也在這裡提醒大家,要注意防護,希望大家不要再遇到跟我家一樣的情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度過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