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幾個地名原來有那麼多故事 其中一處在中國還有姐妹城

2022年02月11日   •   3萬次閱讀

位於忠邦區的熊貓雕像是由他的姐妹城——新都贈送的。(網際網路)

作者 徐子瓊

加坡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從來不缺「曾經的故事」。

多種族文化在新加坡和睦共存,歷史上又曾是英國殖民地,中西方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使得新加坡的文化內涵和形式更加多樣化。有趣的是,從路名上就能看出這點。

新加坡一些聽起來有點奇怪的路名,只要你願意花點心思去深扒,就能發現背後有趣的故事。

昔日的橡膠園,今日的組屋區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宏茂橋是一個擁有14萬住戶的居民居住地。但在在20世紀初,宏茂橋卻是一個無人居住的橡膠園。

從史料上課得知,1855年的時候,新加坡全島種滿了1200多萬棵甘蜜樹和160萬棵胡椒樹。當時的甘蜜園據說占據了新加坡的「半壁江山」。

提煉甘蜜的作坊。(聯合早報)

然而,由於甘蜜的含金量並不高,在當時出口的產品中,甘蜜與胡椒還占不到其中的2%。

20世紀初,橡膠樹逐漸取代甘蜜樹成為主要經濟作物,宏茂橋一帶也跟著時代轉型,漫山遍野都種上了橡膠樹。直到1970年,政府將宏茂橋徵用來興建住宅去,那裡才建起了我們現在熟悉的組屋。

即使是在今日的宏茂橋,還是能發現之前各種經濟作物的影子。

紅毛橋?宏茂橋?

懂得福建話的蟻粉們一定知道,宏茂橋用福建話念起來就是番茄(紅毛茄)的意思。然而,種滿橡膠樹的宏茂橋為什麼要叫番茄呢?

其實Ang Mo Kio並不是指番茄的意思,而是指一道洋人曾經建造的橋——「紅毛橋」。

80年代的宏茂橋市鎮景象。(聯合晚報)

以前我們的先輩常把那些紅髮碧眼的白種人稱為「紅毛」。而這紅毛橋就是指殖民時期土木工程師約翰·特恩布爾·湯姆森(John Turnbull Thomson)所設計的一座橋。

約翰·特恩布爾·湯姆森。(網際網路)

約翰是東印度公司負責海峽殖民地的測量師。當時由他監督的工程非常多,他不僅修路和建橋,許多公共建築物、醫院,甚至麥里芝蓄水池和白礁的霍士堡燈塔等都出自他的手,為19世紀新加坡基礎設施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年約翰修建的橋橫跨加冷河,地點靠近現在的湯申路上段與宏茂橋1道的交界處。臨近的村莊,就順理成章以那座橋命名為「紅毛橋」。

雖然這座橋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約翰·特恩布爾的作品依舊隨處可見。

關於宏茂橋還有另一個說法。

據說以前的宏茂橋有一條很長的水溝,通行相當不方便。當時英軍為了方便開車,便砍下附近的椰樹用樹幹並排橫跨水溝,作為一座臨時的橋來使用。

因為成本低又實際,英軍總共搭建了9座這樣的橋。為此,這樣有「特色」的標識就被當時的人們用來作為地點坐標,加上由於是英軍搭建的橋,所以大家都將這個地方稱作「紅毛橋」。

不知道蟻粉更相信哪一個說法呢?還是說,還有紅螞蟻都不知道的傳說?

勿洛的……陰暗面

實乞納(Siglap)坐落在勿洛的邊緣地區。夜晚降臨時,這個地區就會燈火通明,酒吧和餐廳都非常熱鬧人擠人。

別看這裡晚上這麼「亮」,這片街區的名字卻暗示著完全相反的意思——足以遮蓋一切的黑暗。

實乞納街上的餐館。(網際網路)

實乞納的名字源於馬來語中的單詞「gelap」,意思是被遮蓋的黑暗。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可怕?

據說,之所以會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裡有很多長得十分茂盛的格南樹(Gelam Tree),陽光經常會被這些樹經常會被厚厚的樹冠給擋住,沒有了陽光,當然只剩黑暗了。

但是只是被樹葉遮擋怎麼會有「足以遮蓋一切的黑暗」呢?所以第二個傳說來了。

實乞納王子?

另外一個說法來源於惹蘭森巴丹的一個不起眼的黃色墳墓。據說這座墳墓里躺著實乞納的創始人,一位蘇門答臘的王子——Tok Lassam。

位於惹蘭森巴丹的墳墓。(網際網路)

據說這位王子於19世紀初來到新加坡尋寶,而後又在海邊建立了一個漁村,並取名為「si-gelap」。

原因正是因為源於1821年的一次日食。那時天空突然在白天變黑了。突如其來的日食嚇壞了當時的居民,而後就為這裡取名為「si-gelap」予意黑的嚇人。

日全食。(路透社)

有業餘的歷史研究者對這個故事感到十分好奇,想去驗證這件事情的真實性,於是便寫信給美國國家航天和航空局(NASA)想確認日食的發生。後來經證實,在1821年3月4日,確實發生了一次日全食,這也更加證實了實乞納這個名字的來源。

不得不說,以前大家取名字真是十分有特色,而且還有根有據。

忠邦在中國有一個姐妹城

你知道忠邦在中國還有個姐妹城叫新都嗎?

忠邦的姐妹城新都是位於中國成都的一個地方。兩地在1994年簽署了一份協議,自那以後,兩個地方便開啟了各種商業、學術和文化項目交流。

時任三巴旺集選區議員的尚穆根先生當時還親自拜訪新都,並贈送了一個魚尾獅雕像給新都以示友好。

(Chong Pang City, Yishun面薄)

作為回禮,新都縣長於1995年拜訪新加坡時將一個熊貓寶寶和媽媽的雕像贈與忠邦。

現在這個雕像依舊被保存良好,就擺放在忠邦花園的入口處。

這裡曾住過一位喜歡看電影的商人

忠邦區是在1956年林義順的兒子林忠邦去世後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他與父親一樣,都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也是一個積極從事公共服務的人。

自1930年開發忠邦地區之後,林忠邦在該地區的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聯合早報)

除了管理家族企業和服務民眾外,林先生還在新加坡電影業的黃金時期成立了東南亞電影公司。他也多次擔任新加坡印度電影發行商協會的主席,以及新加坡電影放映商協會和馬來亞聯邦的董事會成員。

如果他知道義順是亞洲第一個擁有2552個座位影城的地方,一定會感到相當興奮與自豪吧。

金文泰悠久的殖民生涯

好,我們再往西部看看。

許多學生都熟悉的金文泰地區的英文名Clementi,是源自1930年起擔任海峽殖民地總督的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金文泰擔任港督的情景。(維基百科)

雖然金文泰的組屋區是建屋發展局在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發的,但該地區早在殖民時期就有人居住。 在50年代左右,金文泰曾作為英國高級軍官及其家屬的居住地,還有一個非常洋氣的名字:蘇塞克斯莊園。

在1954年至1971年間,金文泰也曾經是新加坡警衛隊的軍事基地。

「薰衣草」曾經臭氣熏天?

惹蘭勿剎(Jalan Besar)這個名字來自馬來語,意即大馬路。這是新加坡英殖時代最早鋪設的街道之一。

然而,儘管它的名字很響亮,是「大馬路」有一段路在19世紀中期是橫穿諾里斯兄弟檳榔園和果園的單行道。後來這段道路被取名為Lavender,意為薰衣草。

以前的勞明達。(網際網路)

雖說這裡被命名為薰衣草,但它其實是是19世紀新加坡最臭氣熏天的地方之一。

這裡曾經種滿了果樹,卻也同時有長滿亂草有毒蛇出沒瘴氣瀰漫的沼澤地。而且要種植甘蔗蔬果等作物,自然少不了天然肥料——糞便和尿液。光是想想,就已經能感受到那裡曾經是多麼的「有味道」。

(聯合晚報)

除了肥料和農作物發出的臭味外,當年勞明達街和加冷路交界處是加冷煤氣廠的所在地,天天也散發出難聞的異味。

天然肥料的臭味混雜在煤氣異味中,勞明達街的名字確實能令人聞之色變。

為了「壓制臭味」,附近的居民刻意為這條街道取名為「薰衣草」,想必也是想從心理上來安慰自己吧。又或者是想吸引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前來聞一聞?

畢竟獨臭臭不如眾臭臭,有臭大家一起聞,聞一聞可能就習以為常了。

1929年市政專員拉可(J.Laycock)也曾經提議勞明達街附近的路名或可同樣摘自花名,如「迷迭香路(Rosemary Road)」和「麝香草路(Thyme Road)」,但最終沒被採用。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