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平時不做飯 吃什麼
每個國家都有當地的飲食文化,而且飲食文化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生變化。過去中國家庭的生活條件一般,大多喜愛吃家常菜,下館子的次數比較少,現在很多家庭每周可能會去餐館吃一頓,日常也會點外賣,年輕人在家自己做飯的越來越少。而同在亞洲的新加坡,從來沒有自己在家做飯的習慣,廚房對新加坡人來說就是擺設,家裡也都沒有餐具,那麼他們平時都吃些什麼?

原來新加坡人的一日三餐,都在小販中心解決,小販中心的英文名是「foodcourt」,也被當地人成為熟食中心,是當地政府興建的室外開放式的飲食集中地。在這裡能吃到各種各樣的食物,種類繁多,因為新加坡是移民國家,在小販中心還能吃到不同國家的特色美食。小販中心跟中國的小吃街還有夜市非常像,但是小販中心的食物價格低,當地普通家庭都能消費得起,這裡的品種多到可以一個月裡面每天吃到的東西都不重樣。

雖然中國也有小吃街,但是很少人會一日三餐都在小吃街吃,因為中國的小吃街價格不低,很多人還會擔心食物質量以及衛生問題。而在新加坡,這種小販中心有很完善的營業制度,對於食材衛生和價格要求都很高,味道不好的也開不下去。在新加坡,有人居住的地方附近一定會有小販中心,可以稱得上是「國民食堂」了。很多年輕網友表示,好想去新加坡定居,因為不用不做飯還有好吃的,不會做飯也不會被長輩嫌棄。


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早在19世紀就存在,最開始是為了迎合藍領工人,用低價出售新鮮的食物,農產品和其他物品。這些小販大多數都是其他國家來到新加坡的移民,所以這裡有很多國家的食物,這些移民會按照自己國家的飲食習慣去製作菜品。慢慢地,小販中心已經成為了新加坡日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是新加坡人每天必去的地方。


新加坡還為小販中心向聯合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對於新加坡小販中心申遺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