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家庭暴力服務中心和保護中心處理的家暴案件達1100多起,同2018年相比增加24%。相關詢問則暴增近六成。
要知道,這其實是個蠻令人震驚的數字。
很多原因導致了家暴事件增加,例如經濟壓力、長時間共處,疫情持續不斷,這其中外籍配偶的家暴問題突出尤其值得關注。
「遭家暴的外籍配偶因擔心簽證問題而不敢舉報施暴者。」

不少外籍配偶或長期探訪准證持有者在遭受家暴之後,想要舉報卻困難重重。
01 不允許單方面取消配偶准證
一些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外籍配偶,因為面對權力不平衡的問題,更容易受家暴影響;也有一些外籍配偶擔心自己在本地的長期探訪准證會被另一半取消,無法繼續留在新加坡,所以不願舉報家暴事件。
其實,移民與關卡局不允許新加坡籍或永久居民擔保人,在未得到他們外籍配偶的同意下,單方面取消他們的長期探訪准證。
另外,如果新加坡籍或永久居民擔保人選擇不為外籍配偶更新長期探訪准證,外籍配偶可請另一個年滿21歲的本地成年人,比如他們的孩子或擔保人的親戚,來擔任他們申請准證的擔保人,當局將會酌情考量。

如果外籍配偶的孩子是新加坡公民,移民與關卡局也可能會免除更新申請准證時的擔保要求。
當然,有關單位也在探討如何清楚向外籍配偶傳達以上資訊,比如通過社區服務機構宣導。
另外,小組也建議通過大使館、鄰里警局、社會服務機構等,向外籍配偶宣導家暴相關諮詢,同時讓他們知道有哪些可以求助的管道。
02 提供收容所
為打破家庭暴力的惡性循環,家庭暴力工作小組向政府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為接獲家庭驅逐令的施暴者提供收容所,確保施暴者與受害者可以分開,讓受害者更為安全。
23日,由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和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費紹爾共同領導的家庭暴力工作小組,集結了過去一年半的意見,發布報告(hyperlink to the report on MSF website),向政府提出四大方針,當中包括提高大眾意識、為受害者增設更多舉報管道等16項建議。

報告中提到的其中一個建議是將施暴者與受害者分開,以確保受害者的安全,同時為施暴者提供康復治療。
工作小組在收集意見的過程中,普遍得到的意見是,施暴者和受害者或倖存者不應繼續靠近彼此,因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家暴再次發生。
然而,也有人指出,在某些情況下,施暴者幾乎沒有其他地方可住。
報告中建議,有家庭驅逐令的施暴者,若是實在找不到住處,有關單位或可安排他們到收容所,讓他們可以與受害者隔開,讓受害者更安全。
另外,小組也建議政府探討讓法庭頒布改造中心康復計劃的可行性,讓高風險的施暴者在特定的設施住上一陣子,強制參加康復計劃。
對於施暴者的教育和改造,是至關重要的。
有一些施暴者可能面對一些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心理輔導以及治療,所以小組的建議之一,是讓政府考慮制定一個計劃,甚至考慮去設置一個庇護所,讓這些施暴者有一個地方居住,接受治療。

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施暴者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解決,最終和家人團圓。
該報告還包括其他建議。
提高家暴意識 加強預防措施
有關部門希望能增強社會對於家庭暴力的意識,鼓勵鄰居、朋友,如果懷疑有人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朋友以及親人可以挺身而出,舉報這些家庭暴力案件。

小組建議通過公共教育活動,以及通過學校、基層團體等機構加強宣導,另外也建議加強婚姻預備課程的內容。
舉報方式便捷化
小組也希望能開拓更多不同的渠道,讓受害者更容易舉報。比如說求助熱線,網上即時通訊、應用程式等功能。
小組還建議通過逮捕、還押施暴者等方案,加強對家庭暴力犯罪者的威懾。
目前按照本地法律,蓄意傷人是不可逮捕罪行,也就是說,警方無法當場逮捕施暴者。由於大部分家暴涉及蓄意傷人,因此小組建議,將蓄意傷人歸類為可逮捕案件。小組也建議政府,探討還押高風險施暴者的可能性。

另外,小組也提出為前線人員開發評估工具、成立24小時家暴緊急社區服務,以及向當事人發出限時保護通知等建議。
另一項建議則是把內政團隊社區援助與轉介計劃(HT CARES)擴大至施暴者的直系親屬,必要時提供適當的社會援助,以及設立更多HT CARES中心。
加強對受害者的保護
小組希望加強受害者的保護和支持,以及加強降低他們再次遭受傷害的風險。因此,小組建議修改婦女憲章,加強違反個人保護令的懲罰,以及讓特定第三方人員可以為家暴受害者申請個人保護令。
同時,小組建議加強警方在處理家暴案件方面的培訓。目前,所有警員都有接受受害者同理心訓練,接下來,前線警員將到國家福利理事會屬下的社會服務學院培訓,讓他們更了解家暴課題。
另外,超過3500名警員將接受培訓,以加深他們對家庭暴力事件的了解,從而更好地處理這類案件。

費紹爾表示,到社會服務學院修讀課程,了解家庭暴力的現況,以及受害者和施暴者面對的問題,將有助警員更好地處理這類案件,以及為其他部門提供支援。
家庭暴力工作小組在去年2月成立,成員包括來自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心理衛生學院、飛躍社區服務、防止家庭暴力中心(PAVE)等社區組織和政府部門或機構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