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防疫措施收緊一周之後,新增病例終於迎來了兩天連續下降~

社區病例下降中 (圖源:衛生部)
但是抗疫小組組長黃循財說新加坡的疫情可能不止一波,兩周後或達5000例,所以大家還是要做好心理準備。


(視頻截圖:CNA)
「很多人遲早都會要得新冠」,部長這句話前天刷屏了。
之所以引起大家震驚和害怕,主要還是怕新冠後遺症,而最近新加坡專家終於針對後遺症表態!
這兩天還有多方預測2022年新冠疫情將結束,到底是怎麼回事?

病例連降兩天,卻一日報死亡6例 86%的隔離床位已占滿
前天是新加坡總病例連續第6天突破2000起,也是社區病例13天超過1000起。
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前天的總病例和社區病例,都是連續第二天回落。

2057起新增病例中,客工宿舍占了373例,輸入病例占了8例。
仍有430起是年過60歲的年長者,占社區病例的1/4,不到12歲的病例有122起。

新加坡官方呼籲大家不要怕感染新冠,主要是因為現在新加坡疫苗接種率很高,
所以在過去28天出現的3萬5017名病例中,有98.1%沒有出現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


(視頻截圖:CNA)
目前共有1337名病患需要住院,在普通病房的人減少了89人。
當中有250名重症病患需要氧氣供給(人數增加),35人在加護病房(人數增加)。
重症病患當中,有242人年過60歲。

(圖源:衛生部)
所以現在老人群依然值得關注,85%的重症患者都是年過60歲的老人。
儘管總病例下降,新加坡重症和死亡人數依然在增加,這是由於病情發展的滯後性。
《沒接種疫苗的老人感染進ICU、死亡風險最大》

前天又報6人因新冠併發症死亡,包括5名男子和1名女子,都是新加坡籍老人,年齡在68歲到91歲之間。
其中四人已經接種疫苗,2人沒接種;但其中5人都有固有病症,有一個無固有病症但未接種疫苗。
媒體也統計了從今年5月1日至10月1日,所有ICU和死亡病患的情況。

(以上截圖:海峽時報)
發現幾率最低的是「50-59歲,已接種疫苗組」,最高的是「8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組」。
後者進ICU或死亡的機率是前者的700倍!
可以說只要守住老人的健康安全,就能把新加坡的重症率和病死率進一步壓低。

政府上周不斷呼籲老人接下來4周不要出門,在周末目測初見成效。
在平時老人聚集最多的牛車水大廈、四馬路觀音堂佛祖廟和大巴窯4巷的小販中心,老人比平時少了一半。

我們現在出門也可以參考下疫情地圖,最新顯示較深紅色部分在過去三天都屬於病例最多的區域:
裕廊西、裕廊河、兀蘭、盛港、芽籠、勿洛、淡濱尼。
另外今天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在國會答覆議員的詢問時也透露,過去三個月本地醫院床位的變化:
加護病房病床占用率從26%增加到53%;
隔離床位占用率從58%增加到86%;
社區護理設施的使用率則從10%增加到35%;
網友猜想隔離床位的緊張,可能是新加坡實施居家康復的最大原因。
新加坡首次透露 接種疫苗後的後遺症情況
前天黃循財部長「很多人遲早會得新冠,不用害怕不用羞愧」的言論刷屏。
既然現在新加坡98%以上的感染者都是輕症或無症狀,大家害怕的與其說是得新冠,不如說是害怕後遺症。

(圖源:DW)
新冠輕症,症狀就像流感,幾天後能痊癒這個大家都理解。
但是區分新冠和流感的最大區別,就是會有長期症狀,也就是俗稱的「後遺症」。




(網友留言)
新加坡98%的感染者是輕症/無症狀那麼他們的後遺症情況到底怎麼樣?
前天,終於有相關的新聞報道了,結論是新加坡有長期症狀的人較少。
《在新加坡很少接種過疫苗的人感染後發展出長期症狀》

(圖源:海峽時報)
前幾天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37%的康復者有不同程度的長期症狀,但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疫苗的人有長期症狀的風險可能減少一半。
新加坡所彙報的情況和英國不太一樣
較早之前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的一項研究發現,每10名康復的新冠患者中就有一名未接種疫苗,他們在初次感染6個月後有持續的症狀。

國立大學醫院(NUH)傳染病科的高級顧問Paul Tambyah教授最近接受採訪說, 到目前為止,NUH的疫苗接種患者中還沒有出現任何長期症狀的病例。

(圖源:NCID) 而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的新加坡傳染病臨床研究網絡負責人Barnaby Young博士說, 新加坡得後遺症的人「有,但很少」。

個別病例發展出後遺症的情況有:用力時候呼吸困難、頭暈和疲勞,這已經是嚴重的長期症狀了,需要幾個月才能恢復。
新加坡有長期症狀的人較少是因為在接種疫苗後被感染的人中,嚴重感染的情況較少, 由此可見接種疫苗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長期症狀/後遺症。

(圖源:BBC)
另外楊博士也強調,有些「長期症狀」不一定意味著對身體的傷害。
可能是因為一個人身體有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而導致持續的症狀產生。
持續的症狀也可能是由於病毒的碎片仍然留在體內,或者是最初對感染的炎症反應的「回聲」。
關於這點Tambyah教授表示同意,接種疫苗可能會減少感染第五天後的病毒量,從而減少抗原刺激(能夠刺激免疫反應的抗原),所以症狀顯得輕微。

(示意圖)
楊博士還補充說,這種長期症狀也會出現在其他傳染病中,如流感。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比較了確診新冠和患流感的人的長期症狀,發現至少42%的新冠患者至少有一個長期症狀,而流感組中只有30%。
說明流感也有長期症狀但幾率更低。
楊博士說,感染病毒後長期症狀是複雜的,目前全世界對其了解不多,需要更多的研究。
通過專家的描述,看起來我們所懼怕的「後遺症」並非想像中可怕。但是網友認為,既然叫「長期後遺症」,誰也不能預測之後會怎麼樣。

"在新加坡,很少有新冠感染的疫苗接種者出現長期症狀" 長期的: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或將在未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