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海峽時報
新冠也不會是人類歷史的最後一場大流行。最關鍵的是從每一場衛生危機中得到的經驗教訓用在下一次應對上,並且隨機應變、改進。
這次的新冠就是很好的例子。
新加坡2003年經歷了SARS疫情和2009年H1N1疫情,唯獨在這次新冠疫情中採取的策略和前兩次策略相當不同。
【非典時期,新加坡學到了什麼?】

以非典為例,新加坡從這場疫情中建立一套應對危機的處理模式。當時社區採取的防控措施部分如下:
1)儘早發現且隔離疑似病例,呼籲大家有症狀及時就醫;
2)向全島超過100萬戶家庭發放溫度計;
3)在學校及工作場所進行體溫監測;
4)對確診病例進行流調追蹤,隔離密接者;
5)對於疑似病例用專車運送
6)疫區人員需全副武裝,戴口罩、手套、防護服,自己每日檢測體溫
7)限制醫院訪客,甚至還曾停止訪客探訪
8)限制入境措施,機場篩查病例,抵新乘客要填寫健康申報卡,進行體檢
2003年的非典,因為爆發地點集中,措施採取及時,所以疫情前後持續了兩個多月時間就消停。
最終確診238人,其中33人染疫去世。

【從新冠中,新加坡學到了什麼?】
新冠持續2年多,2020年到2021年,新加坡迎來了獨立50多年來碰到的更大危機。
如果從應對機制來看,這一次應對新冠反應更快,措施規模更大,影響更廣。
比如抗疫統籌人員都是跨部門合作。
非典時期,起初應對疫情的部門只有衛生部,資源有限,抗疫委員會是在疫情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才成立的。

從社區防疫措施來看,2021年採取清零策略時,限制邊境入境、封城、停工停學、追蹤病例、社區集中隔離等等,都比非典時期的動靜來得更大。
當時關於新加坡要不要封,其實存在爭議,最後李顯龍總理一錘定音:
「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如果我要採取行動,我寧願反應過度,也不願反應不足。」
「我是這麼認為的,看當時的病例數字,顯然是往糟糕的局面發展,所以我們要採取行動。等待是沒有意義的。」

2021年10月是新加坡抗疫策略的重大轉折點。
當時的解封讓40000人解除隔離,此後疫苗接種率上升,大多數人富有責任心,確診後在需要時自我隔離。
此外,在這兩年多時間內,新加坡也鼓勵全球疫苗大廠在新建廠,現在,新加坡已匯聚全球五大疫苗大廠:
①法國製藥公司賽諾菲Sanofi
②德國疫苗廠商BioNTech
③美國莫德納moderna
④中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與新加坡英諾醫藥集團
⑤中國科興集團
這也是從新冠疫情中學到的,為了日後危機而準備。

圖源:oracle
新加坡這一套應對衛生危機模式,曾有專家評價說:
新加坡針對新冠的抗疫策略是「外松內緊,可防可控」。
「外松」表現為所有措施都儘可能以不打亂商業和生活秩序,不影響經濟發展為核心目標,不大規模社區隔離,不喊停大型商業和社會聚集活動,學生照常上課。

新加坡現在生活面貌實拍 | 圖源:Singapore artrium sale
內緊表現為新加坡採取了大量的細緻的管理手段,試圖通過有步驟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其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以及高素質的國民實現「人定勝天」的抗疫戰爭的勝利。

椰友們,你們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