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求職越來越卷了!
今年有近1200萬個畢業生將步入已經飽和的就業市場,可能加劇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分析認為這顯示,當地勞動市場存在結構性錯配。
中國正值大學畢業季,社交媒體流傳許多畢業生穿著畢業袍躺平或做死屍裝扮的照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畢業生的焦慮心情。
法興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師說:「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希望在網際網路行業工作,但在2021年之後,這個行業的招聘實際上已經萎縮。」
即便整體失業率攀升, 官方預測再過兩年,製造業將缺乏近3000萬員工。不過新一代人教育程度偏高,傾向不進廠打工。

高校擴招與就業市場供需不匹配。近年來,中國高校擴大了招生規模,導致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然而,就業市場的供需不匹配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在一些熱門專業和行業。就業機會有限,而畢業生數量過多,造成了畢業即失業的情況。
技能和知識不符合市場需求。一些畢業生的技能和知識與實際就業市場的需求不匹配。高等教育系統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著理論教育過多、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這導致了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必要的技能和適應能力。
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一些地區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大城市和發達地區通常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就業機會,而較小城市和欠發達地區則面臨就業機會有限的問題,這給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工作帶來了困難。

一些畢業生可能對就業有著過高的期望和選擇性,只希望從事自己專業領域或理想的工作。然而,實際就業市場的競爭激烈,需要具備實踐經驗和靈活性。這種不一致的就業觀念可能導致畢業生面臨較高的失業風險。
就業市場上存在著性別、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歧視和不公平現象,這給一些畢業生找到工作帶來了額外的困難。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可能導致畢業生面臨就業難題。
需要注意的是,畢業即失業的情況並非普遍存在,而是涉及到一部分畢業生和特定行業、地區的情況。
相比於中國來說,新加坡的情況相對好一點。

之所以相對較少出現畢業即失業的情況,是由於新加坡的教育體系注重培養實用技能和適應職場需求的能力。學生在學校中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學術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發展方面的指導。這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能夠迅速適應工作環境。
新加坡政府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職業培訓和實習項目,以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學生有機會在實踐中學習,並獲得與實際工作相關的經驗和技能,這有助於他們順利過渡到職業生涯。
新加坡的勞動力市場相對靈活,適應性強。這使得就業機會更多樣化,能夠為畢業生提供更多選擇和機會。政府也積極推動創業和自主就業,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發展的途徑。
新加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支持就業,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這包括提供就業諮詢和指導服務、設立職業中心、推動企業與學校合作、提供財政支持等。這些舉措有助於幫助畢業生更好地進入就業市場。
從一些數據來看,前年5月到去年4月間畢業的私人學校畢業生,有將近六成在畢業六個月內找到全職工作,比前一年的調查高出14.5個百分點。

2021/22年私校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前年5月到去年4月間畢業的私校生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的比率達86.5%。其中,60.9%找到全職工作;另外20.5%找到兼職或臨時工;其餘5.1%則從事自由時間工作。另外,調查也顯示,找到全職工作的私校畢業生,月薪中位數達到3200元,比本地大學畢業生的4200元少,但比服完兵役的理工學院畢業生多400元。
雖然本地去年就業人數的增長創紀錄也高於疫情前的水平,不過,人力部表示,今年勞動市場的增長勢頭將減緩,近期裁員人數增加也意味失業率可能攀升。
人力部公布的勞動市場預估數據顯示,總就業人數因冠病疫情在2020年大幅縮減後,在去年大幅增加23萬1700人,這個增幅是前所未見的,也比疫情前的水平高出3%。

去年全年的失業率達到2.1%,顯著低於2021年的2.7%;居民和公民失業率分別為2.9%和3%,同樣低於前年。
去年全年的裁員人數為6450人,比前年的8000多人少了許多,也低於疫情前的水平。
人力部指出,雖然去年勞動市場增長強勁,全球經濟環境不明朗、通貨膨脹率偏高和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將影響接下來勞動市場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