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73歲老翁因皮膚癌而切除部分鼻子,手術後一直帶著口罩,以避開他人的異樣眼光,陳篤生醫院3D列印中心為他量身打造鼻子假體,並為假體上色,讓他如今外出時更有自信。
陳篤生醫院3D列印中心醫護人員是與工藝教育東區學院的美容與保健管理學院合作,為73歲的連先生量身打造鼻子假體。
連先生透露,兩年前因為皮膚癌而切除部分鼻子。他在手術後一直帶著口罩,以避開他人的異樣眼光。
「切除手術後,我的生活發生了轉變,但是有了這個『鼻子』我很開心。他們製作的鼻子很輕盈,我沒有感覺的任何重量,就好像根本沒有穿戴任何東西。
除了像連先生這樣的病人,3D列印中心也為那些因為意外必須切除手指的病人列印手指假體,讓他們恢復正常生活,同時為中風後得切除部分頭蓋骨的病人列印保護罩。
負責領導中心的陳篤生醫院骨科醫生楊貴傑受訪時說,這項列印技術是醫院邁向精準醫學的一大步,他希望繼續擴大列印項目來惠及更多病患,包括研發可植入體內的3D列印裝置。
他透露,這類技術的收費一般是幾百新元,院方接下來將確保收費是病人負擔得起的。
有關團隊表示,目前還在探討這種修復手術的費用。

陳篤生醫院3D列印中心今年初展開三個新的列印項目,包括新加坡首個3D列印的鼻子、具備活動功能的手指,以及有助於開顱手術病患康復的顱骨保護罩。
陳篤生醫院3D列印中心是在2019年開設,今年初展開三個新的列印項目,包括新加坡首個3D列印的鼻子、具備活動功能的手指,以及有助於開顱手術病患康復的顱骨保護罩。
3D列印中心目前有9台印表機,去年共列印約250種模型,列印一個模型平均需要幾小時,主要視模型的大小而定。
該中心至今已為一名病患列印鼻子、為兩名病患列印手指,另有五人佩戴顱骨保護罩。病患無須手術,列印成本平均只要約幾百新元。中心主要按照病患的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和測量尺寸,為他們列印出量身定做的模型。
21歲的古良譽立志成為工程師,卻在去年10月不幸遇上交通事故而失去了右手的尾指。他在康復後發現右手的力量大減,除了提不起重物,打字和使用工具等能力都受到影響。
他在職能治療師的介紹下參與了3D列印手指的項目,目前在調試裝配。
「我很期待能在裝上假手指後,再次進行日常活動。我也希望這個項目能惠及和我一樣遭受類似傷害的人,幫助他們恢復正常。」
陳篤生醫院手部與顯微外科手術組副顧問醫生王琪惠說,過去,失去手指的病患要麼選擇裝上假手指來改善手部外觀,但手指無法活動,或是得花費約上千元安裝使用肌電信號的假手指來恢復手指功能。
「因某種意外而失去手指的病患大多是建築工人,我們儘可能幫他們接回手指,但若無法接回,就不得不截肢……這除了會影響病患的手部外形,也會讓他們失去大量的手部功能,比如無法手持鐵錘或大型物件。」
至於3D列印的顱骨保護罩,可為進行開顱手術後的病患保護頭部,讓他們安心康復。
這些病患可能因嚴重中風或頭部重傷而得切除1/3至一半的顱骨,他們在等待接受頭顱整形手術的一個月到一年內,須配戴類似腳踏車或橄欖球頭盔的裝置來保護頭部。
但這些頭盔重約三四百克,很多病患得全天戴著,在炎熱的氣候下容易感到又熱又悶。若病患選擇不戴,則會面對頭部再次受傷的風險,過去還曾發生過致命事件。
相比之下,3D列印的塑料樹脂顱骨保護罩僅重約60到100克,單手就能戴上。陳篤生醫院在2020年給10名病患試戴定製的保護罩,約85%的病患給出了很高的評價,表示配戴過程相當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