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年前,政府和監管機構還在鼓勵建立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sed finance, DeFi)的實驗性監管政策,如沙盒和特殊通行證等並非針對特定行為或參與者的預防性監管政策。然而,鑒於最近DeFi市場暴露出其弱點,監管環境再次發生新變化。同時,大環境和監管方式的轉變也格外影響了新加坡和香港作為全球大型加密貨幣市場的相對吸引力。
新加坡和香港都致力於打造一個既吸引資本和投資,同時為投資者和客戶提供充分保護的環境。但國際資本流動是變化無常的,尤其在相對較少監管的DeFi市場。即便是監管態度發生輕微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資本外流,因此,這兩個城市的監管都有著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必須在吸引資本流動和嚴格監管之間取得平衡。
教授簡介

Ben Charoenwong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金融系助理教授
新加坡獲得的經驗和教訓
許多加密貨幣市場的行為就像我們快進式觀看「金融史教訓如何造成目前眾多監管規定」。金融監管當中有一個基本的道理—將客戶資產和公司資產區分,但眾所周知,這是已倒閉的FTX加密貨幣交易所沒有做到的,因其關聯貿易公司Alameda Research使用客戶資產在加密貨幣市場進行大規模定向押注。FTX的聯合創始人、時任該公司的執行長Sam Bankman-Fried的被捕也為世人敲響了警鐘,提醒人們違反市場法規的真正後果。
新加坡在這事件中遭受了巨大損失,因為淡馬錫公司(Temasek)在曾是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上損失了2.75億美元投資。這一事件也暗示了在創新與安全保障取得平衡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而在這之前,三箭資本(Three Arrows Capital)也在新加坡宣布了破產。這家加密貨幣對沖基金欠債權人超過30億美元的欠款,其管理的資產規模遠遠超過了他們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持有的監管許可。
當然,香港也有自己的問題。總部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加密貨幣交易服務商Genesis也在FTX崩盤後停止了提現。去年11月,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考慮推出一項新的監管政策,該政策可能會允許市場推出像比特幣(Bitcoin)和以太幣(Ether)等交易所買賣基金。此舉加劇了該地區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等其他平台之間的逐底競爭。
競爭激烈的市場
各大城市都爭先恐後地將自己打造成金融中心來吸引資本流動,加密貨幣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這些城市並沒有禁止加密貨幣,即使他們不鼓勵對加密貨幣進行零售投資。
新加坡禁止了針對散戶投資者的加密貨幣廣告,但該國也應該坦承其保護的局限性。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Lawrence Wong)曾在議會上表示,加密貨幣平台可能會因為欺詐、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或過度的風險承擔而崩盤。「再多的監管也無法消除加密貨幣帶來的損失風險。」
面對FTX的倒閉和未經授權使用客戶資金的不當行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表示,雖然FTX不在新加坡運營,但他們不可能阻止新加坡的用戶直接到訪海外的交易平台。
諸如客戶和公司資產分離等措施正在醞釀之中,全球券商交易的監管基礎重新確立,情況或有可能會得以改善。但如禁止向散戶投資者投放加密貨幣廣告,可能會讓他們感不知所措,或者把他們推向其他地方。
從地區競爭的角度來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反應是有道理的。該部門擔心,過於嚴厲地打擊加密貨幣只會讓資金和人才流向海外。
香港遭遇的困境
與新加坡相比,香港的地緣政治使其處在了相對弱勢的地位,因為很多技術人才已經從香港湧入了新加坡。新加坡的政治環境相對穩定。然而,由於中國對加密貨幣持反對態度,這些活動可能會流向香港,因為香港是中國用戶的「避風港」。
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發表聲明稱,加密儲蓄和押注產品不會像銀行存款那樣受到保護。事實上,一些產品可能是未經許可的投資基金,因此發價人可能會面臨罰款和監禁的處罰。香港市場能否安然度過FTX崩盤的餘波,仍有待觀察。在撰寫本文時,另一家加密貨幣交易平台Atom Asset Exchange也已暫停了客戶取款服務。
鑒於目前的經濟情況,香港的監管機構可能正在走向一個過度冒險的處境。這可能會給投資者和客戶帶來潛在的風險,加密貨幣最大市場雖然吸引了最多的資本,但也存在最大的風險。
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聯合創始人Vitalik Buterin在接受《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採訪時評論說:「如果你有了某種名聲,就很容易在無意之中吸引各種各樣的『Do Kwon』(權道亨),他指的是備受爭議的Terraform Labs創始人Do Kwon,該公司發行的穩定幣TerraUSD已經發生了巨大崩盤。」
總體而言,從鼓勵沙盒等實驗性法規到禁止特定不法行為的預防性法規,過去幾年新加坡和香港的加密貨幣政策一直都在發生變化。但是,這兩個城市的監管機構都面臨著「監管平衡」問題,因為他們必須在吸引資本流動的同時,制定更加嚴格的法規來確保用戶安全。儘管吸引更多資本的競爭壓力會使這兩個城市陷入「囚徒」一般的困境,但採納和執行能夠提高穩定性的監管法規必定會帶來益處。
文章英文版首發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官網BIZBeat
原文標題為Hong Kong and Singapore: A Case of Regulatory Prisoner’s Dilemma
作者:Ben Charoenwong,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金融系助理教授。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