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詐騙案近幾年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正在損害廣大民眾的利益。
於是金管局表示,將出台一套計算騙案後承擔多少損失的賠付框架中,下來幾個月會展開公眾諮詢。
金融管理局成2021年2月宣布跟業界合作,推出一套公平分擔詐騙損失的賠付框架後,原本打算在三個月內發表框架細節。
「然而,這當中複雜度較高,還要確保分擔損失和責任的做法能讓各方都更願意對防範騙案負起責任,因此擬議框架的過程比原本設想的長。金管局十分清楚這套框架很重要,會儘快發表意見徵求書。」
為什麼要出台一套賠付方案呢?這還要從新加坡的詐騙案說起。
假網站和簡訊冒充新加坡國內稅務局(IRAS)騙取個人資料,當局提醒公眾提高警惕,並促請受害者向警方報案。

不法分子假冒公用局發電郵,謊稱可以為公眾退款,向公眾索要個人資料

假冒政府官員行騙,今年1月以來,本地已有277人誤陷假公安騙局,損失金額至少3030萬元。警方提醒公眾警惕類似騙局。
近幾年,類似的騙局太多,讓人防不勝防!
尤其以銀行的釣魚騙案最令人痛恨。
銀行的釣魚騙案又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網絡襲擊,而是既有規模又有速度的大騙局,本地金融機構需要提升反詐騙能力,這包括要求客戶確認後才轉帳、用生物認證取代簡訊,以及大力推動利用銀行應用完成交易等。
去年底發生的華僑銀行釣魚簡訊詐騙案引發社會關注,有多名議員在國會上提出相關疑問。
金融管理局表示,詐騙案發生後,像比如說華僑銀行有採取行動,但行動速度和強度有待加強。銀行雖然增派了人手,但仍有受害者無法聯繫上銀行。

很多銀行已聘請第三方,對防詐程序進行評估和建議補救措施,金管局將檢討評估,採取適當的監管措施,並監督銀行落實措施。
而防止詐騙,除了民眾提高防範意識,金管局和新加坡銀行公會也需進一步檢討措施,以加強銀行遏制、偵查和打擊網絡釣魚詐騙的能力。這包括加強銀行監測欺詐的能力,以識別可疑和異常交易。銀行也應加強阻止可疑交易的能力,與客戶聯繫,以驗證交易真實性,客戶懷疑帳戶被侵入,也可自行凍結帳戶。
金管局和銀行也在探討如何在更改帳戶信息,或進行高風險交易時,進行額外認證,而不只是通知用戶。除了密碼和一次性密碼,銀行將探討如何擴大使用生物識別技術,並加大使用網銀應用程式,進行身份認證、交易授權和發出通知。

通信機構也可能須為詐騙案負責!
針對華僑銀行為釣魚簡訊詐騙案所有受影響客戶支付全額善意賠付,這種做法是一次性的,而不是為詐騙案設先例。由金管局領導的付款理事會正在探討賠付框架,讓銀行客戶和金融機構共同承擔騙案損失,一些通信機構也可能須負責。
除了金融機構,通信基礎設施的營運商在網絡安全和防範詐騙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通訊及新聞部和金管局將考慮所有關鍵方的共同責任,以確保適當的問責制。
金管局非常重視涉及網上銀行戶頭的詐騙問題,並與其他政府機構和銀行業展開積極合作,以解決這個問題,而實施冷靜期也是考慮的措施之一。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探討針對跨境轉帳實施冷靜期的可行性,好讓一些墮入騙局的國人能及時補救,保住錢財。
而政府是否考慮對涉及跨境的高額、帶有異常情況的資金轉移,實行強制性或默認的短期冷靜期,好讓受害者在發現自己被騙後可及時阻止存款被轉到國外。
目前,新加坡警察部隊已經和新加坡的銀行合作,能在一天內凍結接收詐騙資金的國內銀行戶頭,但要凍結海外戶頭深具挑戰性,因為這涉及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機構。

雖然凍結海外戶頭極不容易,但這個領域最近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在2021年6月至9月期間,馬來西亞皇家警察和香港警務處通過與國際執法部門之間強力的信息共享和合作,破獲了10個從事職業詐騙、網戀詐騙和冒名頂替詐騙的跨國犯罪團伙。
目前,金管局正與銀行和付款公司合作,探討採取額外措施以降低詐騙風險,但同時又不損害支付的速度和便利性。
其他還在探討的措施,包括降低既定交易限額和通報門檻,加強欺詐監控系統,以更迅速地發現和阻止異常的資金轉移。

金管局將就建議的措施進行公開諮詢,以明確金融機構和消費者在保護電子支付方面的責任,以及在發生欺詐交易時的責任分擔原則。
騙子們使用的手段將會越來越複雜。在網上交易時,大家都必須非常小心,永遠不要為那些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網上交易動心,不要點擊未經驗證的連結,切勿向任何人泄露網上銀行憑證或密碼,密切監控交易通知,以儘早通報任何未經授權的付款,增加追回款項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