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情況日趨嚴重
警方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近三年來本地家暴案件增加,今年上半年接獲2603起報案,和去年同期的2638起差不多,但比前年的2560起多了。

其中,配偶在家暴案中占比最多,其次是涉及父母與孩童的家暴案,情況令人關注。
對施暴者選擇原諒或忘記,期盼他們有朝一日會停止施暴,久而久之就可能產生「煮蛙效應」,以致深陷情緒、言語或肢體等家暴泥沼而渾然不知。
為了制止家暴,警方除了繼續嚴厲對付施暴者,也同社會服務機構聯手合作。
受暴者在家中一般處於弱勢
冠病疫情期間,人們待在家中的時間增長,間接加劇了家庭的衝突和緊張情緒,這期間向社工諮詢搬離住家的人數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意見不合時,施暴者往往不選擇溝通、討論或協商,而是以恐嚇、羞辱、肢體暴力等手段,輕易達成個人目的。」
受暴者一般在家庭中處於弱勢地位,這讓他們在尋求社工或警方幫助時有諸多顧慮,如擔心家醜外揚、家暴會否加重、日後或無法見到家人、害怕斷了經濟來源等。

因此,社工在處理家暴個案時,須深入了解受害者的情況,幫助他們識別家暴類型、形式和後果,從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協助擺脫困境。
而家庭關係從不利轉為正常,再轉變為積極,須要家人的努力配合,一般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搬走逃避絕不是最好的辦法,而是找出引起矛盾的深層原因。
一名40多歲的婦女遭受家暴18年,施暴者不斷對她和四個孩子施以言語和精神暴力,如責怪和羞辱他們、突然拿走所有現金,隔天又裝作沒事。婦女要申請個人保護令,施暴者卻以自殺威脅,加以阻止。
強硬執法和控告施暴者未必是解決家暴最佳辦法。
弱勢群體及特需人士
根據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網站公布的數據,成人保護服務處去年接獲的詢問增加,包括對虐待、家暴事件和不涉及暴力事件的諮詢。
本地虐待成年人的情況似乎有惡化趨勢。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旗下的成人保護服務處去年接獲的詢問量激增,從2020年的1196通增至去年的1948通,虐待和忽視等調查數量也反彈至疫情前水平,從166起增至205起。

成人保護服務處去年接獲的詢問增加,包括對虐待、家暴事件和不涉及暴力事件的諮詢。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指出,詢問量增加是由於在2016年推出的「打破沉默,阻止家暴」(Break the Silence)以及去年2月推出的全國防暴及性騷擾熱線提高公眾的意識。
成人保護服務處去年開展的調查數量高於2020年,但與2018年的212起和2019年的221起相近。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解釋,2020年的調查數量之所以會下降是由於自2020年起社區機構有能力處理中等和低風險個案,服務處則專注於較急切危險或需要法定保護的個案。由於詢問量增加,2021年的調查數量也增加。
調查案件中有120起的受害者是6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另外85名受害者年齡介於18歲至64歲。數據顯示大部分案例涉及身體虐待或自我忽視,其中自我忽視案例就從2020年的57起增至去年的86起,其他案例則涉及精神方面的虐待、性虐待,以及疏於照顧等。
家庭服務中心所處理的涉及虐待年長者案件有增加趨勢,從2019年的232起增至2020年的283起,再增至去年的338起。
而這些人中,有很多是特需人士,包括有身體障礙的成年人或患失智症的年長者,家人在照顧他們時經常會碰到一些困難,而疫情期間要遵守防疫措施,時刻戴口罩以及減少外出也加劇這一問題,增加看護壓力。一些施暴者過去可能只有晚上或周末才需要面對,但居家辦公則意味著他們必須長時間面對。
不過一些特需者也可能是施暴者,在面對虐待和忽視時,家人最關鍵的是要懂得如何尋求協助,包括一些專門協助看護者應對壓力的機構的協助。
對疫情的焦慮感和看護者的壓力導致更多家庭暴力事件,最重要的是每個人應正視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不應該把消極情緒發泄在別人身上,尤其是家人,而是學習讓自己冷靜下來。
警方強勢介入
本地的警員訓練工作小組(Police Training Workgroup)去年6月成立後,為前線警員提供了更多訓練,以便更好地接觸和幫助受害者,預計全體前線警員今年內都可接受相關特訓。
工作小組成員來自各領域,包括家庭服務中心、新加坡婦女組織理事會、危機避難所和家事司法法庭。

有關培訓課程將模擬場景,加強警員的應對技巧,也教導他們如何從受害者的反應中識別家暴的跡象,了解他們的潛在心理狀況。
今年7月起,全島34個鄰里警局的社區巡邏警員也負責社區家庭暴力的巡查工作,並管理和協調家庭暴力罪案,將高風險個案上報給社會服務機構,以早日介入處理和解決。
警方也與本地社會服務機構聯手推出家暴信息指南,內容涵蓋家暴的定義和特徵、如何申請保護令、反暴力和性騷擾求助熱線等社會求助資源。
這份指南在中央警署和宏茂橋警署試行派發,預計明年6月逐步推廣至網絡以及所有鄰里警局和警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