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家暴情况日益严重 什么是家暴者口中的“煮蛙效应”

2022年11月04日   •   4959次阅读

家暴情况日趋严重

警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近三年来本地家暴案件增加,今年上半年接获2603起报案,和去年同期的2638起差不多,但比前年的2560起多了。

其中,配偶在家暴案中占比最多,其次是涉及父母与孩童的家暴案,情况令人关注。

对施暴者选择原谅或忘记,期盼他们有朝一日会停止施暴,久而久之就可能产生“煮蛙效应”,以致深陷情绪、言语或肢体等家暴泥沼而浑然不知。

为了制止家暴,警方除了继续严厉对付施暴者,也同社会服务机构联手合作。

受暴者在家中一般处于弱势

冠病疫情期间,人们待在家中的时间增长,间接加剧了家庭的冲突和紧张情绪,这期间向社工咨询搬离住家的人数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意见不合时,施暴者往往不选择沟通、讨论或协商,而是以恐吓、羞辱、肢体暴力等手段,轻易达成个人目的。”

受暴者一般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这让他们在寻求社工或警方帮助时有诸多顾虑,如担心家丑外扬、家暴会否加重、日后或无法见到家人、害怕断了经济来源等。

因此,社工在处理家暴个案时,须深入了解受害者的情况,帮助他们识别家暴类型、形式和后果,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协助摆脱困境。

而家庭关系从不利转为正常,再转变为积极,须要家人的努力配合,一般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搬走逃避绝不是最好的办法,而是找出引起矛盾的深层原因。

一名40多岁的妇女遭受家暴18年,施暴者不断对她和四个孩子施以言语和精神暴力,如责怪和羞辱他们、突然拿走所有现金,隔天又装作没事。妇女要申请个人保护令,施暴者却以自杀威胁,加以阻止。

强硬执法和控告施暴者未必是解决家暴最佳办法。

弱势群体及特需人士

根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成人保护服务处去年接获的询问增加,包括对虐待、家暴事件和不涉及暴力事件的咨询。

本地虐待成年人的情况似乎有恶化趋势。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旗下的成人保护服务处去年接获的询问量激增,从2020年的1196通增至去年的1948通,虐待和忽视等调查数量也反弹至疫情前水平,从166起增至205起。

成人保护服务处去年接获的询问增加,包括对虐待、家暴事件和不涉及暴力事件的咨询。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指出,询问量增加是由于在2016年推出的“打破沉默,阻止家暴”(Break the Silence)以及去年2月推出的全国防暴及性骚扰热线提高公众的意识。

成人保护服务处去年开展的调查数量高于2020年,但与2018年的212起和2019年的221起相近。社会及家庭发展部解释,2020年的调查数量之所以会下降是由于自2020年起社区机构有能力处理中等和低风险个案,服务处则专注于较急切危险或需要法定保护的个案。由于询问量增加,2021年的调查数量也增加。

调查案件中有120起的受害者是65岁及以上的年长者,另外85名受害者年龄介于18岁至64岁。数据显示大部分案例涉及身体虐待或自我忽视,其中自我忽视案例就从2020年的57起增至去年的86起,其他案例则涉及精神方面的虐待、性虐待,以及疏于照顾等。

家庭服务中心所处理的涉及虐待年长者案件有增加趋势,从2019年的232起增至2020年的283起,再增至去年的338起。

而这些人中,有很多是特需人士,包括有身体障碍的成年人或患失智症的年长者,家人在照顾他们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困难,而疫情期间要遵守防疫措施,时刻戴口罩以及减少外出也加剧这一问题,增加看护压力。一些施暴者过去可能只有晚上或周末才需要面对,但居家办公则意味着他们必须长时间面对。

不过一些特需者也可能是施暴者,在面对虐待和忽视时,家人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如何寻求协助,包括一些专门协助看护者应对压力的机构的协助。

对疫情的焦虑感和看护者的压力导致更多家庭暴力事件,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应正视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应该把消极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尤其是家人,而是学习让自己冷静下来。

警方强势介入

本地的警员训练工作小组(Police Training Workgroup)去年6月成立后,为前线警员提供了更多训练,以便更好地接触和帮助受害者,预计全体前线警员今年内都可接受相关特训。

工作小组成员来自各领域,包括家庭服务中心、新加坡妇女组织理事会、危机避难所和家事司法法庭。

有关培训课程将模拟场景,加强警员的应对技巧,也教导他们如何从受害者的反应中识别家暴的迹象,了解他们的潜在心理状况。

今年7月起,全岛34个邻里警局的社区巡逻警员也负责社区家庭暴力的巡查工作,并管理和协调家庭暴力罪案,将高风险个案上报给社会服务机构,以早日介入处理和解决。

警方也与本地社会服务机构联手推出家暴信息指南,内容涵盖家暴的定义和特征、如何申请保护令、反暴力和性骚扰求助热线等社会求助资源。

这份指南在中央警署和宏茂桥警署试行派发,预计明年6月逐步推广至网络以及所有邻里警局和警岗。

"在新加坡中了1000万新元,钱要怎么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万次阅读
年薪16万新币仍喊穷!新加坡中产哭诉:我们才是隐形贫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万次阅读
2025新加坡准证政策大变革,全面调整要点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0万次阅读
外国势力干预新加坡大选!网友:原来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万次阅读
这对新加坡夫妻在中国玩了近一个月,离境时被海关质问,竟这样说!
2025年05月02日   •   4万次阅读
新加坡史上最纠结选战:66岁副总理临危受命,为何反成选民"烫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万次阅读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给谁了?然后秋后算账?
2025年05月01日   •   2万次阅读
帮94年闺女在新加坡找对象?这届网友的评论把我笑不活了
2025年04月26日   •   2万次阅读
我在新加坡陪娃读书,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过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万次阅读
新加坡华侨银行开户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万次阅读
前晚!新加坡全岛突然变成红色!实拍上百张图片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美国对东南亚四国加征高达3521%的“天价关税”!背后隐藏的三重战略意图
2025年04月26日   •   1万次阅读
新加坡全球抢人!将大批引进这类新移民!职位空缺近8万人
2025年04月29日   •   1万次阅读
从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选期间注意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万次阅读
乘坐飞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丢失?官方解决方案来了
2025年04月29日   •   8892次阅读
旅游签连续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读爸爸被ICA请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8379次阅读
遍布全岛!新加坡徒步50个绝美秘境路线曝光:雨林、海岸、湿地...
2025年04月29日   •   7695次阅读
提名站候选人致谢词 出现各种意想不到小插曲
2025年04月26日   •   7182次阅读
新加坡商场突发玻璃坠落事故:6 人受伤,现场目击者回忆 “可怕一刻”
2025年04月26日   •   6156次阅读
人在新加坡过世后财产会这样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5130次阅读
入境新加坡可以带香肠吗?
2025年05月02日   •   4959次阅读
还记得28岁的你做了些什么吗? 那时的你会怎么用1万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788次阅读
25 岁的滚烫人生:从NTU校园夜宵摊到千万麻辣帝国的逆袭密码
2025年05月02日   •   4617次阅读
超干货!几岁可以单独坐车?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带娃乘车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275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