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本地研發和自產的第一批稻米,在淡濱尼組屋的垂直農場收成。但在送到人們的餐桌前,這批稻米會先被帶到實驗室進一步研究。這是淡濱尼市鎮理事會和淡馬錫基金會等機構聯合進行的試點計劃,以加強新加坡的食品安全。
淡濱尼集選區的五名議員親自嘗試摔谷脫粒,因為這些都是在淡濱尼第146座組屋種植出來的稻米,也是新加坡研發的稻米第一次成功在在鄰里垂直農場環境中生長。

(圖片來源網絡)
衛生部兼人力部高級政務部長許寶琨醫生說:「希望我們的居民能夠加以參與,從事城市耕種,讓他們體驗到耕種稻米其實需要的過程是什麼。在城市農業方面,也希望可以激發下一代新加坡人對於這方面的興趣,往這方面去發展他們以後的事業。」

(圖片來源網絡)
稻米名為淡馬錫稻米,品種矮小但產量高,一年可以收成三次,而且可以在兩個星期沒有水分灌溉情況下繼續生長,適合新加坡的高溫環境。
垂直農場使用精密滴灌法種植,每一公斤米只需用約750升水,遠低於傳統水稻種植需要的2500升。新加坡的目標是到了2030年,本地自產的農產品可以滿足本地三成的營養需求。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