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5年建國到現在,新加坡從一個極端貧窮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發展成了人均GDP名列世界前茅的已開發國家。作為一個人口才500多萬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在國際政治、經濟、輿論中的影響力超過了很多比它大10倍的國家。新加坡的驚人成就離不開李光耀和他主導的「新加坡模式」。我們想分析一下「新加坡模式」里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哪些則不然。

如果對全球治理體系做比較,不難看出,新加坡有一種超級理性主義,而且非常樸素。用通俗的語言來講,超級理性主義就是「科學方法」「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但新加坡版本的超級理性主義的特殊之處在於它運用的根本性和普遍性。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理性思維多多少少都有應用,但很難成為絕對主流。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講,超級理性主義實際上和現代經濟學的本質高度一致: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追求最大化的社會福祉。那麼,具體怎樣操作才能使社會的福祉最大化?
有的社會強調市場和自由競爭,有的社會強調政府和社會協調。這兩種做法都有其理論基礎,但最終的辯論必須由實踐的結果來判定。哪怕是粗略地對全球過去200年的經濟史進行分析,也不難看出,市場和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中都可以起到積極作用,但也有其內在的弊病。
因此在把經濟理論運用到實踐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只是從理論出發,過於教條,走極端,在很多問題上自然就會出現偏差,而且有時候會非常嚴重。

新加坡超級理性主義的訣竅是不教條,不被任何一種固定思維牽著鼻子走,回歸事物的本質,一事一議,重新審視現實世界中限制條件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然後追求社會福祉的最大化。其結果是廉潔的政府、富裕的社會、高質量的國有企業和高效的交通、教育、醫療、社保體系。新加坡的土地資源並不比中國香港更豐富,但能做到「居者有其屋」,而中國香港的房價卻一直居高不下。
由於新加坡將近80%的居民是海外華人,中華文化對新加坡的影響根深蒂固。但是,在自豪地堅持自己傳統文化的同時,新加坡毫無保留地擁抱全球化、現代化,其政治、司法體系模仿英國,英語和漢語同時被選作官方語言(因此可以同時和中國、西方進行無縫對接),跨國公司,而不是本土企業,在經濟中起到「挑大樑」的主導作用。
博採眾長,有容乃大,把傳統的和現代的、東方的和西方的各種優點都為我所用,說起來簡單,實則極其困難。阻礙因素包括認知的局限、既得利益、政治的僵化、執行力的缺失等。新加坡能衝破這些阻礙是因為它的底層思維是極其理性的,而且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新加坡的超級理性主義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然而,在向新加坡學習時,我們要意識到中國和新加坡的國情有著本質的不同,超級理性主義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才能取得正果。中國和新加坡最大的區別是在國家規模上,中國14億人,新加坡才500多萬人。新加坡能成為全球排名前列的富有的國家,和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全球化定位,以及「稅收窪地」策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摘自 | 《領導文萃》2025年3月下
稿件來源 | 《新加坡模式》
本文作者 | 劉勁
責任編輯 | 食月
微信編輯 | 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