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袖珍型國家,人口僅相當於中國香港的80%。但是,卻是一個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國家,是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同時也是全球最具創新競爭力的經濟體。人均收入超過5萬億美元,是為數不多的實現現代化的發達的亞洲國家之一。
中新自1990年10月建交以來,基本處於友好合作狀態。新加坡在中國有大量投資,在蘇州有新加坡城,在天津有生態科技城,在重慶有互聯互通建設合作、在廣州有知識城,中新還是自貿區升級版。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先生被視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新加坡雖是一個華人國家,但一直以來給人印象是美國的跟班,無論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甚至文化上都對美國亦步亦趨。與之相對應,新加坡對中國則若即若離。
2003年「非典」時期,新加坡還曾有過「落井下石」舉動,跟著美國大呼小叫,在「東協」內部新加坡也是傾向於配合美國。

然而,這段時間以來,新加坡轉向非常之明顯,總理李顯龍多次公開發表「親中」言論。
如鼓勵新加坡青少年學習中文,學說華語,記住根源。針對「香港混亂局面」,李顯龍在10月15日就公開戳穿暴徒及幕後支持者的陰謀,並引起了暴徒對新加坡駐港機構和企業的恨意。在中美出現碰撞時,新加坡表示不願意選邊站。在貿易方面, 中新《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10月16日生效。
而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副總理王瑞傑(他極有可能是李顯龍接班人)在重慶結束「中國-新加坡」雙邊合作聯合委員會第15次會議後,表示要全面加強對華關係。
這些現象表明,新加坡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政策上,出現了非常大的轉變,具有實質性和延續性。
這次「東協」峰會更是如此。李顯龍不但拒絕參加特朗普提議舉辦的「東協--美國」10+1會議,而且在印度抗拒RCEP的問題上,李顯龍表示,「15國已經達成共識,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我們理解印度的立場,尊重印度的決定。希望明年印度還有機會成為RCEP一員。但是,如果沒有印度,RCEP成員將決定如何前進?」
也就是說,新加坡可以接受15國版本的RCEP。
印度拒絕RCEP,主要是出於以陰暗狹隘的心態看待中國。大家之所以等了印度三年多,有兩個因素:一是,印度猶豫不決,二是,日本,新加坡等國希望帶上印度,印度市場很大,而且它還能「制衡」中國。
當印度昨天宣布退群後,新加坡就把立場表明了, 有你更好,沒你大家一樣發財。
廣大學者分析印度去向,認為它最好選擇主動退群,省得大家難堪,柬埔寨等國在呼叫群主把印度踢出去,我只是覺得印度還會磨一陣。
沒想到發完文章,一看新聞,「印度宣布退群」了,不知道三哥是突然下了狠心,還是有人私聊勸退。
畫面應當是這樣的:
印度:哼,我不帶你們玩了

中國:感謝退群成全

韓國:我,我,我,我才是主導者

日本:樓上SB

東協:滾!十幾個人等你一個開飯,等了三年

東協很渴望與中國「無縫對接」,給自己找到一條發展之路,新加坡態度與東協是一致,它也看到了未來的方向。
阿基諾三世在位時,菲律賓與新加坡是一明一暗,助力美國折騰南海問題。老杜180度大轉向後,新加坡就失去了擋箭牌,如果它當出頭鳥,那麼,美國根本無法彌補新加坡激怒中國後帶來的損失。
新加坡「知錯就改」值得肯定,畢竟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的小國,務實,靈活是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除了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新加坡在最敏感的軍事方面,也與中國加深了合作。
10月20日,中新兩國國防部長在北京簽署了升級版的《防務交流和安全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兩國將經常性開展部長級對話和防務政策對話;適時研究制定聯演聯訓活動中雙方軍事人員地位協定;為對方來訪軍艦提供後勤保障,建立雙邊熱線……雙方還決定互相支持對方所辦香格里拉論壇和香山論壇,保持兩個平台之間的正常交流。有經濟而延伸到防務,無疑可以視為新加坡對「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政策的積極調整。
新加坡做出上述調整,不是偶然的,而是形勢所迫。
一是美國全球戰略發生重大調整。特朗普「只做美國總統,不做世界總統」的宣示,預示著美國將堅持「美國優先」,不會再因為別國利益而犧牲美國利益。美國對盟友所採取的系列敲詐勒索行為,也加劇了「美國不可靠」的擔憂。新加坡繼續採取「安全靠美國」的首鼠兩端策略,隱含著巨大風險。
二是中國的強大不允許任何國家走與之對抗的道路。與中國對抗,不僅屬於雞蛋碰石頭,而且會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到利益攸關的經濟關係。加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戰略,不搞國強必霸,結伴而不結盟、合作而不對抗,新加坡沒有必要以犧牲中新關係為代價,與某超級大國站在一起,充當其馬前卒,走一條很可能血本無歸的「不歸路」。
三是馬六甲海峽的地位今非昔比,新加坡叫板中國的砝碼大幅度減少。現在,中國正抓緊建設多條海上通道,包括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皎縹港和吉大港)、中巴經濟走廊(瓜達爾港)、北極航道、馬來西亞皇京港等,新加坡在馬六甲「一花獨放」的情形一去不復返。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除了強化同中國的合作,別無他途。
苦海茫茫,回頭是岸!